“在平臺上放款的年化收益率普遍達到40%,通過收購一些未到期債權收益最高能到90%。”在“里外貸”投資的北京投資者張先生說,自己投入本金40萬元,到期利息23萬元,由于平臺已關停,現在無法兌付,“可能血本無歸”。
“在平臺上放款的年化收益率普遍達到40%,通過收購一些未到期債權收益最高能到90%。”在“里外貸”投資的北京投資者張先生說,投入本金40萬元,到期利息23萬元,由于平臺已關停,現在無法兌付,“可能血本無歸”。
這并非個例。近年來,P2P網貸平臺快速發展,在緩解貸款難、提高投資者收益上起到積極推動作用。與此同時,部分P2P網貸平臺“野蠻生長”,不法者利用網貸平臺高息誘餌、自融資等手段詐騙投資者,花樣繁多、陷阱重重,其風險不容忽視。如何盡快引導民間資本正規化、陽光化運作已成當務之急。
三分之一平臺跑路倒閉
近年來全國各地P2P網貸平臺數量快速增長,但平臺運營方卷款跑路、停業倒閉等現象也頻繁發生。據網貸之家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有近400家網貸平臺出現問題,其中6月單月就有125家,創歷史新高。截至2015年9月底,累計問題平臺達到1031家,占P2P網貸行業累計平臺3448家的近三分之一。
原定于今年6月30日拍賣的濟南清大華創置業有限公司的長嶺山花園地塊,于拍賣前一天被法院緊急叫停。原因是其背后牽涉到被媒體稱為“史上最大網貸危機”的“里外貸”和“上咸BANK”P2P網貸平臺案件。
記者從法院、警方及部分投資者處了解到,這起土地拍賣收入本來將用于償付一家信托公司的投資及收益1.5億余元。但濟南清大華創置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涉嫌在“里外貸”和“上咸BANK”兩家P2P網貸平臺大量借貸無法按時償付,大量出借人要求“保全財產”。
據知名網貸統計機構網貸之家的數據,至“里外貸”和“上咸BANK”在今年1月底關停時,待收金額分別達到9.3億元和1.5億元,共涉及5000多名投資者。
網貸之家首席研究員、盈燦咨詢常務副總經理馬駿指出,目前經濟仍然面臨下行壓力,風控能力較弱、資本實力薄弱、面臨壞賬壓力大的一些中小P2P平臺,便出現提現困難甚至跑路。
據《中國P2P網貸行業2015年9月月報》,從問題平臺類型上看,“跑路”仍是主要形式,9月跑路類型平臺占比仍然高達64.15%。其中有9家平臺上線時間不足1個月即跑路,屬于典型的惡意詐騙平臺。
P2P網貸平臺野蠻生長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部分企業出現資金鏈緊張急需周轉資金,而與此同時實體企業經營風險加大、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等因素導致民間資本急需保值增值渠道,這在推動P2P網貸平臺、投資公司快速發展同時也為非法集資提供了空間。
從投資公司的資金去向來看,過橋資金占到很大比例。山東、江蘇等地的一些企業反映,過橋資金需求旺盛,有時不得不靠高息從投資公司中融資,“年化利率普遍為30%至50%,有的1000萬過橋資金,一天就得支付2萬元利息,年化利率達到70%多。”山東臨沂平邑縣一家企業的負責人說。
針對這類需求,一些投資公司專門提供過橋資金,甚至和銀行內部人士“合作”。比如一家冠名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其注冊資本僅100萬元,注冊業務類型為咨詢類,卻通過與多家大型商業銀行的合作,向企業和個人提供月息2%至2.5%的“過橋貸款”。
除了過橋資金,一些企業甚至部分上市公司也在使用“灰色”的民間融資。安徽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集團財務負責人表示,目前該企業及所在地的同行業企業中,以超過10%的利率向社會直接吸納資金是普遍的現象。記者在安徽某地市的浙商商會了解到,該商會九成以上的企業也都借過類似的“灰錢”。
在強大的資金需求和大量民間資本尋找投資渠道的推拉作用下,中介咨詢等投資公司及P2P網貸平臺等民間融資形式大量出現。據第三方機構網貸之家發布的《中國P2P網貸行業2015年9月月報》顯示,2015年9月,P2P網貸行業整體成交量達1151.92億元,環比8月上升了18.19%,首次單月突破千億元成交量大關。
此外股權眾籌模式也在快速發展。據“眾籌家”6月份發布《中國眾籌行業報告2015》,截至今年6月15日內地共有眾籌平臺190家,剔除已下線、轉型及尚未正式上線的平臺,平臺總數達到165家。
高息誘餌自保自貸屢屢違規
對于在P2P網貸平臺借出資金的投資者來說,較高的回報率是最大吸引力。除了以高息為誘餌外,一些不正規的P2P網貸平臺還普遍以虛假宣傳營造“高大上”形象,同時有的借款者自保自貸,甚至自融資,讓普通投資者往往難以識別而一步步走進陷阱。
高回報往往意味著高風險,在投資者風險意識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一些P2P網貸平臺開始利用大量的虛假宣傳來營造安全可靠放心的形象,甚至有的在名稱中含有知名企業的字樣,以此誘騙投資者。“‘里外貸’開業是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我們覺得是很有實力的公司。”上述投資者張先生說。
此外,記者了解到,部分P2P公司為達到蒙騙投資者、非法集資的目的,還往往雇人刷信譽,制造排名靠前、交易量大、信譽度高、安全可靠的假象。
P2P網絡貸款,顧名思義即點對點信貸,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網絡實現直接借貸,平臺只是起到中介的作用,不得歸集資金搞資金池是不能逾越的邊界。但有的企業卻借助開辦平臺隨意動用投資者資金,實現自融資。
“從我們投資者互相溝通和查看平臺的資料來看,主要借款人都是一家企業負責人的老板及其家人和公司員工,并且平臺的投資人和運作人和都這個老板有關系,這明顯是平臺自融資。”一位網貸平臺投資者說。
據熟悉P2P運作的人士透露,部分網貸平臺沒有第三方資金托管或者表面有托管但實際是偽托管,資金依然控制在平臺手中,平臺可以隨意挪用客戶資金。并且平臺為欺騙投資人可虛構借款人,將資金進行長線房地產等投資,造成期限錯配,引起流動性風險。即使有抵押物,借款人也可輕易將擔保物在各個平臺重復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