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2015年第三季度,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總體充裕,利率維持在較低水平;債券市場成交活躍,信用債收益率下降,短期國債收益率上升;外匯市場現貨、衍生品交易量均現較快增長;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完善,國際收支自主平衡能力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匯率預期趨于穩定。
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2015年第三季度,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總體充裕,利率維持在較低水平;債券市場成交活躍,信用債收益率下降,短期國債收益率上升;外匯市場現貨、衍生品交易量均現較快增長;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完善,國際收支自主平衡能力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匯率預期趨于穩定。
統計顯示,今年第三季度,銀行間市場成交總量折合人民幣196.4萬億元,同比增長98.8%,環比增長14.3%。其中本幣市場成員共9865家,較上半年末增加1190家;外匯市場會員502家,較上半年末增加37家。2015年前三季度,銀行間市場成交總量折合人民幣466.3萬億元,同比增長82.2%。
貨幣市場流動性總體充裕
短期限國債收益率普遍上漲
第三季度,市場流動性復雜多變,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較大下行壓力,新股IPO短期因素對流動性擾動較大,外匯占款降幅屢創新高,8·11匯改后人民幣外匯市場一度承壓。針對這些情況,貨幣政策及時預調微調,順應市場短期流動性供求變化。第三季度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與存款準備金率各一次;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凈投放流動性350億元;通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投放3次共計3400億元;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開展2次共計3600億元的貸款,期末余額4900億元;通過抵押補充貸款(PSL)向國家開發銀行提供1554億元資金,期末余額9589億元。
在此背景下,隔夜利率雖有一定程度上浮,但各期限利率總體維持在較低水平。受較寬松的貨幣市場資金面影響,利率互換曲線總體呈現區間振蕩的走勢,且整體波幅不大。以FR007利率互換收盤曲線為例,9月底,1年期和5年期價格分別收于2.46%和2.77%,較7月初分別上漲2個基點和下降8個基點。第三季度,5年期和1年期利差平均為34個基點。
與此同時,影響三季度債券市場走勢的各類多空因素繼續交織。一方面,CPI數據高于預期、貨幣市場隔夜利率上行,債券市場面臨調整壓力;另一方面,央行降息降準、市場風險偏好下降等因素支撐債市。由于國債等利率債收益率處于歷史較低水平,市場參與者傾向于配置收益率水平較高的信用債以增加收益,二級市場利率債需求不及信用債,短期利率債收益率上升,信用債收益率普遍下跌。
9月末,1年期國債收盤到期收益率為2.39%,較7月初上漲64個基點。AAA級中期票據收益率普降,3年期和10年期的AAA級中期票據到期收益率分別為3.79%和4.43%,較7月初下降25和31個基點。期限利差方面,三季度,國債期限利差持續縮小,收益率曲線呈扁平化走勢。1年期和10年期國債期限利差從7月初的187個基點下降至9月末的87個基點。AAA級中期票據的利差縮小幅度小于國債,從7月初的134個基點小幅下降至9月末的114個基點。
人民幣即期匯率有所走貶
預期趨于穩定
第三季度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均值較上半年貶值1287點,平均貶值幅度為2.1%,受此帶動,三季度境內外人民幣交易匯率較上半年也有所貶值,平均貶值幅度分別為1.3%和1.8%。具體來看,三季度境內銀行間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收盤價均值為6.3018,較上半年均值貶值826點;香港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收盤價平均為6.3340,較上半年均值貶值1105點。境內外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匯率價差擴大明顯,由上半年的平均44點擴大為322點,8月份個別交易日雙邊價差高達近1200點。
隨著境內外價差的擴大,套利需求大幅增加,匯率波幅也隨之上升,第三季度境內人民幣匯率盤中平均波動100點,較上半年日內波幅均值擴大22點。而隨著監管當局加強對遠期合約和資本流動的管理,減少套利渠道并增加套利成本,境內外匯差明顯收窄,9月末降至50點。人民幣匯率再次回歸穩定區間,境內外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均保持在6.35左右小幅波動。
人民幣匯率預期趨于穩定。受市場看空人民幣預期和外幣債務去杠桿化的影響,第三季度遠期外匯價格也呈貶值趨勢,境內人民幣對美元一年期遠期匯率平均為6.4476,較上半年貶值619點,境外人民幣對美元一年期遠期匯率平均為6.5146,較上半年貶值1022點。第三季度1年期NDF均值為6.4537,較上半年貶值1386點。隨著企業遠期凈購匯逐漸回落,前期增持的外幣存款部分釋放,人民幣匯率預期已逐漸趨穩。以中間價為參照,第三季度境內1年期遠期匯率的平均隱含貶值率由上半年的4.0%降至3.0%,季度末已降為1.8%,離岸CNH和NDF1年期遠期匯率的平均隱含貶值率與上半年相比也分別從4.4%和2.9%變為3.9% 和3.0%。三季度期權隱含波動率有所擴大,其中1周期限品種的波動率從6月末的-1.8%上升至9月末的4.2%,其他期限品種波動率也均有所擴大,平均上升1.8%。
各子市場成交量顯著增長
利率與匯率市場化機制日趨緊密
貨幣市場成交量大幅增長。第三季度,貨幣市場共成交143.1萬億元,同比增長97.4%。其中信用拆借成交17.7萬億元,同比增長82.1%;質押式回購成交119.2萬億元,同比增長100.6%;買斷式回購成交6.2萬億元,同比增長83.9%。
一方面,寬松的資金面和利率下行的宏觀環境刺激了市場參與者的交易熱情;另一方面,交易期限由短變長促進了整體交易量的增長。以質押式回購交易為例,第三季度,隔夜、7天交易量同比分別增長126.3%和31.5%,但14天交易量同比下降18.8%。隔夜回購占比從2014年第三季度的77.1%上升至2015年第三季度的87.0%。
現券市場成交活躍,市場參與者加大對債券配置力度。持續下行的貨幣市場利率、2015年6月份以來股票市場的大幅調整、債券一級市場發行量大增等因素綜合作用使債券市場成交活躍。第三季度,債券市場累計成交25.2萬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23.2%,其中債券借貸成交3425億元。
在債券牛市的背景下,市場參與者加大對債券的配置力度。從機構的現券買賣交易量占比情況看,排名前三的機構分別是城市商業銀行、證券公司、股份制商業銀行,三季度債券交易量同比分別增加190.6%、122.7%和90.0%;市場占比分別增加8.3%、下降0.1%和0.2%。從現券交易券種看,政策性金融債、國債和中期票據是成交占比前三位的券種,市場占比分別為47.7%、10.9%和10.0%。從期限結構看,成交主要集中在7年期以下品種,市場占比達88.0%。
利率互換市場成交量繼續增長。第三季度,利率互換累計成交2.2萬億元,同比大增135.2%。截至9月末,利率互換市場存續合約名義本金總計7.4萬億元。從期限結構看,利率互換交易主要集中在1年期及以下品種,占成交總量的89.5%;從浮動端參考利率看,主要參考利率為7天回購定盤利率和Shibor利率(包括隔夜和3個月Shibor利率),成交占比分別為92.7%和7.1%。三季度,標準利率互換成交1688 億元,最活躍的成交品種為SS011M,成交占比99.9%。債券遠期和遠期利率協議無成交。
主要基準利率指標走勢
外匯市場交投漲勢顯著。2015年第三季度,銀行間人民幣外匯即期市場成交1.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61.9%,環比增長73.4%。人民幣外匯衍生品市場成交2.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93.1%。外匯衍生產品成交量占總成交量占比超60%,同比上升4.3%。其中,掉期交易2.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94.5%;遠期交易106.6億美元,同比下降26.7%;貨幣掉期交易16.4億美元,同比上升37.2%;期權交易735.2億美元,同比增長96.1%。掉期市場持續活躍表明國內外本外幣資金、利率與匯率之間的市場化機制日趨緊密。期權交易量大幅增長表明隨著人民幣匯率預期分化,期權產品所具有的多樣化風險管理功能已引起更多市場主體的重視和參與。隨著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成為新常態,預計人民幣外匯衍生品的風險管理功能將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
銀行間市場持續推進機制創新
擴大對外開放程度
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完善,基準性增強。8月11日起,人民銀行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做市商參考上日收盤價、綜合考慮國內外供求等因素提供中間價報價。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完善以后,市場交易匯率相對于中間價的偏離幅度大幅收窄,8月11日之后銀行間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匯率相對于中間價的日平均偏離幅度已從此前1.5%下降為0.1%左右,市場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大。
即期詢價加權價相對于中間價偏離
貨幣市場交易機制創新。8月3日,銀行間市場推出質押式回購匿名點擊業務(X-Repo),在每個交易日多個特定時間段,基于雙邊授信、按照“價格優先、時間優先”原則對正、逆回購的報價進行自動匹配,目前適用于隔夜、7天和14天3個期限且以利率債為質押券的回購交易。截至9月底,X-Repo共成交2.4萬億元。新的交易機制提供了更加公平、透明和便捷的資金交易渠道,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市場效率。
簡化相關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市場程序,擴大銀行間市場對外開放程度。7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境外央行、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市場有關事宜的通知》,將相關申請程序簡化為備案制,取消了對上述機構的額度限制,將其投資范圍從現券擴展至債券回購、債券借貸、債券遠期、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等交易。9月25日,根據人民銀行通知精神,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與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一起,發布了《相關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市場聯網和開戶業務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