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實地考察中國醫療行業的轉型之路,太平洋大學醫療管理主席Peter Hilsenrath認為,中國經濟的轉型正在進行中,世人應該抱有更多耐心。龐大的中產階級將成為這種轉型的最大受惠者。
近日,諸如《中國的中產夢危險了》、《中國真的在崩潰?》之類聳人聽聞的標題在美國屢屢見諸報端,使人很容易以為中國的經濟真的在走下坡路。全世界都被這種悲觀情緒籠罩著。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從出口驅動到消費和服務驅動這一轉型,龐大的中產階級也在迅速形成。這種轉向并不容易。
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一直是基于較高的儲蓄和投資水平、制造業和出口的增長、低生產力的農民工進城從事高生產力工作,以及對新技術的整合等因素。這些趨勢畢竟不是能永久持續下去的,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開始放緩。但這并不是一件壞事,這個過程與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史大同小異。中國的經濟轉型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更有效的領導和更開放的政策。問題的關鍵是,中國領導人的治理能力能否跟上這種新環境,他們能找到更好的前行道路嗎?
我的研究重點是醫療行業,但我也在探索更廣泛的經濟和歷史問題。我利用休假時間在中國待了半年,從而有機會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我的切入點正是醫療行業。
追尋中國夢
中華民族苦難深重。在經歷上世紀50年代末的大饑荒和六七十年代的“文革”動亂后,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走上了一條更加務實的經濟發展之路。鄧小平開創的市場經濟改革成就舉世矚目,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帶領這么多人口致富。如今,中國的城市人口已達總人口的一半,城市人口中又有半數已經邁進中產階級,這與37年前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那時中國農村人口的比例高達82%。現在,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美國。
如何將市場經濟改革(從國家主導到消費者主導)繼續下去,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以及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在中國,生產力的快速進步在制造業容易實現,而服務業則不然。但隨著服務業在經濟中占有的比重越來越大,時常達到兩位數的高增長率無法長期持續下去。
長期關注穩定問題的中國領導層承認經濟有必要減速,他們正在引導企業和民眾為經濟增長放緩做準備。向服務業的轉型也是政府規劃的一部分。在收入增長放緩同時,環境質量和社會保障體系將得到改善提高。這些有助于穩定新興的中產階級。但這部分日益壯大的人群也有其個人訴求,這個“中國夢”包括——一個舒適的家、一輛車子、能讓子女接受大學教育。
現在有人擔心,隨著制造、出口和建造業都陷入疲軟,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減速直至停滯,中國將跌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不斷增長的服務業正替代這些行業成為增長新動力,但從長期看來,服務業也需要提高生產力,以促進經濟的發展。這需要政府出臺能夠催生更有效服務的管理措施和制度。這些問題已經難倒了發達國家,中國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徹底改造這些領域呢?
醫療行業的轉型
醫療行業是個有趣的例子。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濟自由化時期,國家就放棄了對醫療行業的控制,醫院和醫療機構在很大程度上要自負盈虧。醫療保障體系,特別是農村的醫療保障體系土崩瓦解。醫療支出成為中國家庭背負的一座大山。世界衛生組織在“財政貢獻的公平性”一項中,將中國排在191個國家中的第188位。
中國領導層在意識到問題后,在本世紀初期制定了一條新路線,其中包括全民醫保方案。我今年大多數時間都在山東省研究中國向消費型經濟的轉型,我還特別研究了醫保的改善對預防性儲蓄和家庭消費的影響。中國城鄉人口目前都有了醫療保險,同時政府正在進一步向私企開放醫療領域,更多具備專業技能的醫療衛生管理者正在接受培訓,公共醫療基礎設施也在改善。
不過,中國的醫保很大程度上仍局限在醫院范疇,患者仍然需要承擔較高的共同支付金額。從長期看,這個醫保系統需要大力改善,才能鼓勵有效的生產和消費。該領域一方面過度依賴醫院,另一方面過度依賴處方藥創收。另外中國還存在一個協調中西醫兩套體系的問題。
醫療保險對于宏觀經濟的潛在影響在于,它能夠減少儲蓄、增加消費、刺激經濟增長,有助于推動中國向服務型經濟轉型。但這種趨勢目前尚未明顯發生,部分原因或許是醫療價格的上漲抵消了醫療保險帶來的效益。不過醫療行業已經出現了一些好苗頭,這標志著中國整體經濟正在朝著消費型和服務型經濟艱難轉型。
挑戰與機遇
考慮到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體制與文化,提高生產力是一個困難的過程。中國能否成功涉過改革的“深水區”目前仍不確定。但新興的中產階級將期待著改革的成果,同時他們也是社會穩定的“緩沖器”,能夠吸收并促進必要的改革。作為中國的近鄰和競爭對手,日本在二戰前后都經歷過快速的經濟增長。日本建立起了一個繁榮的高消費社會,但日本經濟在1990年撞上了停滯之墻。好在全球,包括日本社會,都從日本的經濟停滯中挺過來了。中國現在仍有很大的追趕空間,而且中國也不見得會發生如此劇烈和漫長的經濟衰退。但日本的例子還是說明了經濟發展的動態特征。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層找到了經濟發展的道路,并且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現在,依靠制造和出口的“老配方”正在讓位給由消費和服務主導的更加成熟的經濟模式。政府目前的規劃和政策都是為了促進轉型。但如何提高服務業生產力,是一個更長期的長期挑戰,目前仍未得到解決,而中國今后的繁榮都取決于此。
中國是一個有著深厚儒家傳統,注重家庭和社會秩序的國家,推崇精英政治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許我們應該對中國經濟由制造向服務轉型的能力多一些信心,接受中國增長速度放緩,并且在美國也采取更加實用主義的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