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長期被低估 物美商業退市港股謀擴張】10月20日,物美商業發布公告要約收購計劃,擬實施私有化退市。物美商業表示一旦成功私有化,將會使公司有較多靈活性及時做出投資決定。物美集團新聞發言人喬紅兵表示,將集中對零售領域、區域內零售規模前三名的企業進行并購。
零售市場上市公司在香港股市被低估由來已久,物美商業(01025.HK)終于下定決心離開港股。
10月20日,物美商業發布公告要約收購計劃,擬實施私有化退市。物美商業表示一旦成功私有化,將會使公司有較多靈活性及時做出投資決定。物美集團新聞發言人喬紅兵表示,將集中對零售領域、區域內零售規模前三名的企業進行并購。
長期被低估
“與所有主動退市的上市公司一樣,物美商業選擇退市,是大股東和市場投資者對目前的股票價格有很大的分歧,因此大股東寧可花錢把股票買回來。”一位長期觀察零售市場的觀察人士梁杰(化名)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資料顯示,物美商業已于10月5日宣告停牌,停牌前收報3.27港元/股,總市值僅為17.55億港元(約14.4億元人民幣)。按照公告現金要約價為每股H股6.22港元收購,H股要約的最高價值約為33.29億港元;溢價率約為90%。
截至今年6月底物美商業每股凈資產為3.13元人民幣,合3.82港元,比起其股價3.27港元,其市凈率僅為0.86倍,比起在A股上市的新華百貨的市凈率3.73倍,僅為后者的1/4.
如果再與A股另一家上市公司永輝超市相比,其估值則更顯被低估。截至10月23日收盤日,永輝超市的總市值為461億元,市凈率為3.8倍,市盈率為43.8倍。上述A股商超上市公司還是經過了一輪股災之后,股價已經大幅回落。
物美商業在港股的股價為何被如此低估呢?梁杰告訴記者,“目前香港股市拋棄零售業,被低估的不僅僅只有物美商業。香港有三家超市連鎖都在內地經營,分別是大潤發高鑫零售,聯華超市,物美商業。過去兩年這三家的股價都在下降,香港市場大部分是機構投資者,相當一部分是歐美投資者。這兩年來,隨著電商O2O興起,境外投資者對傳統零售的趨勢判斷也受到影響,鼎盛等一些機構都在減持股票。”
“物美商業今年和去年的業績也同比下降,凈利潤下降20%左右,這個業績加劇了投資者對于負面趨勢的判斷,最近3個月一路走下坡路。物美商業從2003年上市,已經過去了12年,股價仍然回到當初上市時的股價,大股東肯定對此股價感到不滿。”該觀察人士分析說。
雖然股價低迷,但物美商業在零售市場上的表現卻不容小覷,物美商業是北京及華北地區最大的連鎖超市集團,在北京的市場占有率約為35%。截至今年6月30日,物美商業零售網絡共有門店586間,其中大型超市180間,便利超市406間。公司自2003年11月21日起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創業板上市,并自2011年6月30日起從創業板轉板到主板上市。但上市后公司股價差強人意,近3年來物美商業的股價跌幅分別為57%、73%、81%。
欲回A股?
在一位曾長期跟蹤零售行業的的券商研究員看來,零售行業在國內還有發展空間,國內A股市場已經給予其比港股高得多的估值,港股零售上市公司的回歸將是大勢所趨。
“長期的低價以及流動性的缺失,零售上市公司幾乎沒有更好的再融資機會,在和同業公司對比之后,這些公司都有強烈的回歸A股的愿望。同為大股東旗下的兩家上市平臺,新華百貨的資產規模比物美商業小得多,估值卻高出物美商業3倍以上,因此物美控股集團很有可能在將物美商業私有化之后,注入到其A股上市公司新華百貨中”,該券商研究員告訴記者。
此外,物美集團表示將集中對零售領域、區域內零售規模前三名的企業進行并購,要想實現這一目標,物美商業在香港股市顯然很難以滿足。而在A股市場,一個個曾經遜色于物美集團的零售企業,借助于資本市場的高溢價,紛紛并購區域的零售龍頭企業。
以永輝超市為例,這家公司雖然2010年才上市,但已經進行了多輪再融資,并擬引進牛奶國際和京東等實力派戰略股東,借助再融資,永輝超市還成為中百集團和聯華超市的第二大股東,完成行業整合的初步戰略布局。
對于注入A股上市公司新華百貨的猜測,喬紅兵明確表示沒有相關的計劃。
就物美商業本身來看,退市的積極影響在于更方便地開展擴張。“新的擴張和并購將帶來成本上漲和盈利攤薄,在市場整體增長緩慢的情況下,投資回收期勢必延長。”物美商業表示,一旦成功私有化,將會使公司有較多靈活性及時做出投資決定,同時將對股東投資回報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
深耕零售
在梁杰看來,實體零售從需求上來講,并沒有減弱。
“以沃爾瑪為例,在過去5年沃爾瑪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銷售回歸社區,以前開大店,現在貼近社區開小店。國內的小型店鋪以便利店居多,然而以前便利店系統并不發達,大部分都是夫妻店,由于進貨量少不能直接和廠家拿貨,價格較高,經營效率較低。未來,便利店趨勢是大勢所趨。”梁杰分析說。
“零售商在自有品牌方面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這方面需要多向日本的7-11學習。在生鮮經營水平上也需要大幅度提升,由于還未實現生鮮標準化,國內目前大量超市還在賣散菜,同一個超市做散裝的菜和包裝的菜,價格能相差2~5倍,零售商超需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減少中間成本。”梁杰補充說。
對于實體商超未來的市場格局,梁杰認為整個國內零售市場集中度不夠,未來還需要做兼并收購,從去年事件來看,華潤并購TESCO,物美收購百安居,永輝舉牌中百,收購聯華等,都是這個趨勢的延續,還會繼續延續,因為要達到一定密度才能實現效益。
“外資超市進入中國20多年,在本土化上卻一直乏力,不過外資零售企業培養了一批人才,這些人在內資超市摸索了一套更適合本土的中西結合的方法,無論是在進貨、供應商管理,現場管理等方面,都被證明是更有效率更好的。所以如今出現了內資零售企業華潤萬家并購TESCO,物美收購百安居。”梁杰認為,未來物美集團也可以嘗試更多對外資零售企業的并購。
實際上,近年來物美已頻頻出手展開收購動作,從卜蜂蓮花、上海聯華到百安居中國,積極開展線上業務,投資消費金融。毫無疑問,退市之后,物美會借助此次機會加速擴張和轉型的步伐,而退市也許僅僅是拉開了一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