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英行程已經結束,可其在訪問期間確定的將英國作為人民幣主權債券海外發行“首站”的消息及一系列中英金融合作的內容,卻令人民幣國際化瞬間成為全球金融界關注的焦點。
盡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英行程已結束,可其在訪問期間確定的將英國作為人民幣主權債券海外發行“首站”的消息及一系列中英金融合作的內容,卻令人民幣國際化瞬間成為全球金融界關注的焦點。畢竟若以2007年6月首支人民幣債券登陸香港為起點的話,人民幣國際化之路已經進入了第八個年頭,在這過程中,中國政府一直堅持大力推動資本市場的改革和開放,而在此背景下,人民幣作為結算和儲備貨幣逐漸被更多的國家所接受。而隨著總額50億元、期限1年的人民幣票據在倫敦發行這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重要步驟的完成,一條愈發明朗的人民幣國際化圖景也在人們眼前徐徐打開。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倫敦的“認可”對人民幣走向國際化至關重要。繼2014年英國成為首個發行人民幣計價主權債務的西方國家,為人民幣國際化投下“信任票”后,2015年10月21日,中國央行又在倫敦成功發行了總額50億元、期限1年的中國之外首只人民幣主權債券。至此,獲得倫敦全面“加持”的人民幣,腳下的國際化之路也顯得愈發康莊順暢。
倫敦的意義
人民幣債券走出國門已不是第一次,但在英國發行卻屢被強調,個中原因很明確,即倫敦傳統國際金融中心的“身份”。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曲兵指出,對人民幣而言,倫敦是老牌國際金融中心,其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不可替代,將其作為人民幣主權債券海外“首站”,必會在全球金融市場產生示范效應,起到擴大人民幣債券的國際發行范圍,乃至進一步促進各國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規模的作用。
曲兵進一步表示,對倫敦而言,要想長期在國際金融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眼光”很關鍵。資料顯示,20世紀50年代,美元取代英鎊成為國際貨幣后,得益于英國積極發展歐洲美元市場的戰略眼光,從而成功維持住了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如今,人民幣在國際市場迅速崛起,倫敦沒有理由不參與其中。更何況僅從促進中英貿易和投資角度出發,保證中國貨幣在當地的使用和交易,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主體的區別
“人民幣主權債券海外‘首站’定位英國”,除了“英國”這個關鍵詞外,“人民幣主權債務”和“首站”這兩個信息點亦很關鍵。
之所以強調“主權債務”,是因為其發行主體是中國央行,正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研究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所言,與其他市場主體離岸發行的人民幣債券相比,央票發行將更有助人民幣回流到國內,可以對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起到深化作用,進一步完善人民幣作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以及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的回流途徑。
至于“首站”這一信息點的強調,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認為,央票選擇此時“出?!?,一方面考慮到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進展到一定程度,跨境結算已不存在問題,但在投資品種上仍有欠缺,于是選擇發行央票為人民幣在在岸和離岸領域流動增加新渠道;另一方面通過發揮人民幣在投融資交易方面的作用,提升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有關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構成評估的關鍵時期,為促進人民幣加入SDR“添磚加瓦”。
另外,市場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央行此次海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其實也有為人民幣離岸市場金融產品提供定價基準的考量,畢竟只有逐漸形成了完善的收益率曲線之后,更多的企業乃至政府才會考慮在國際市場上以人民幣發債,并助力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
僅僅是開始
值得關注的是,在倫敦“首發”的50億元人民幣1年期央票剛剛發行,就獲得了300億元人民幣的認購。其中美國和歐洲投資者合計占到了購買人的49%,其余51%為亞洲投資者所購。按投資者類別分,銀行占到47%,央行/公共部門占38%。
從最終發行價來看,此次1年期央票較同期限離岸人民幣中國主權債收益率高出約10個基點,較同期限在岸央行票據收益率高出約44個基點。
更為重要的是,人民幣主權債券倫敦“首秀”只是開始,就在習近平訪英期間,中國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同時宣布境外分行開業。其中,工行在意大利成立羅馬分行,建行在英國成立倫敦分行。
俄羅斯方面也在業界透露人民幣將在倫敦首發主權債務消息后對外表示,明年發行外債時將關注亞洲市場,并準備通過發行人民幣債券融資。
而由英國貿易投資總署委托《經濟學人》智庫撰寫的報告《微妙關頭:人民幣作為全球性投資貨幣之前景》更指出,最新調研顯示,大多數金融服務機構高管仍預期5年內人民幣可實現全面自由兌換,英國在人民幣國際化使用方面持續領先。同時,國內外受訪者表示,人民幣成為國際投資貨幣需要7~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