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債券市場的收益率出現了整體下行,信用債收益率下行幅度較大,平均超過40個基點,目前信用債收益率已經降至最近幾年低點。利率債方面,3-10年期政策性銀行債收益率也平均下降了36個基點,3-10年期國債收益率平均下行了20個基點。央行年內再次雙降,使債券利率繼續下行,有利于債市的上揚,同時使市場資金面保持充裕。
最新數據顯示,債券市場的收益率出現了整體下行,信用債收益率下行幅度較大,平均超過40個基點,目前信用債收益率已經降至最近幾年低點。利率債方面,3-10年期政策性銀行債收益率也平均下降了36個基點,3-10年期國債收益率平均下行了20個基點。央行年內再次雙降,使債券利率繼續下行,有利于債市的上揚,同時使市場資金面保持充裕。
央行及時的“雙降”,給本已在牛市的道路上行走多時的債券市場,加足了馬力。信用風險方面,隨著近期“12二重集MTN1”、“10中鋼債”、“12雨潤MTN1”等一系列債券兌付危機的爆發,投資者對于違約風險的擔憂也日益加重。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債市供給不斷加碼,或是未來債市需要關注而又被市場忽略的風險所在。
央行及時的“雙降”,給本已在牛市的道路上行走多時的債券市場,加足了馬力。
10月23日傍晚,央行公告稱,自10月24日起,降息0.25個百分點,降準0.5個百分點,且對符合標準的金融機構額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市場人士對此次雙降釋放的流動性預估,在6000-8000億元之間不等。
加上上周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釋放的超千億流動性,資金面迎來大寬松。10月26日,各期限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普降,其中最為活躍的隔夜和7天期品種,分別收報1.84%和2.3380%,分別下降6.9BP和6.3BP;1月期品種下降幅度較大,收報2.888%,下降13.5個百分點。
相應地,銀行間資金面亦進一步放松,其中銀行間市場加權平均隔夜回購利率收報1.8153%,下降7.20BP;7天期為2.3517%,下降3.16BP。債券市場指數大幅上漲,其中不包含利息再投資的中債綜合指數(凈價)103.8626,上漲0.1347%,而包含利息再投資的中債綜合指數(財富)166.9577,上漲0.1709%。
“9月底的時候市場應該就已經預期雙降了,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大幅下行就是體現。”北京某券商交易員告訴本報記者,今日債市大漲,穩定了市場對資金面的隱憂,是“雙降”后的正常現象,“周一高開,之后幾天進入調整期,之后慢慢平穩”。
“最近非市場化手段不斷加碼,比如專項金融債,市場有傳言3年1萬億,最新的報道該數字在年內可能有所增加,大約到6千億,即四季度內按照每月1千億的速度發行,這種規模和速度遠遠超出市場預期。” 招商證券固收研究負責人孫彬彬稱,政策的目標通常是逆周期的,市場需要關注政府非市場化手段帶來的風險。
“雙降”引導短端利率下降
對債市而言,利率的持續下降,無疑是債券牛市的一大重要支撐。
中金固收利率債分析師陳健恒指出,此次“雙降”的最大意義,不在于引導長端利率下降,而是打開短端利率下行的空間,從而為整體利率下行騰出空間。
“一方面降準釋放的長期流動性對沖外匯占款下行,另一方面實體融資需求不強,缺資產,導致長期流動性需求也不強。”民生固收研究院首席債券分析師李奇霖亦表示,央行此次雙降,一個重要作用是降低短期利率水平。
據其分析,此次“雙降”之后,存款和貸款基準利率都已是歷史新低,但利率的絕對水平尚未達到歷史最低。
“基準利率下調的信號作用會引導社會整體利率下行,例如公開市場操作的發行利率也會在降息后下調,銀行理財和保險保單利率也會跟隨存款利率同步下降。”他表示。
事實上,在通縮風險上升背景下,貨幣市場實際利率升高,正在制約整體利率下行,未來仍需要進一步引導下行。
陳健恒指出,7月份以來,在資產荒的大背景下,信用債收益率和中長期利率債收益率逐步下行,信用利差和期限利差都有明顯的壓縮。但貨幣市場利率從4月份大幅降準之后是逐步上升的。
“比如1天回購利率在4月份降準后一度降至接近1%的水平,而7天回購利率一度降至2%以下,但此后貨幣市場利率逐步回升,1天回購利率目前在1.90%,7天回購利率回升到2.45%。貨幣市場利率的回升也帶動短期債券收益率上行。1年期國債收益率也從6月份的1.7%回升到目前2.45%。”他表示,7天回購利率在這次降準后將回落到2%以下,并可能會逐步逼近1.5%的水平。
而對資金面的后市,前述北京券商交易員稱,“本次降準,加上上周千億規模的MLF投放,銀行超儲率將有短暫的升高,有利于貨幣市場利率的下行,資金面將有所改善。”
“但考慮到10月份外匯占款是凈流出,而且10月份的財政存款可能也上升了幾千億,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雙降釋放的流動性。”該交易員表示,流動性寬松環境的持續,未來需要央行進一步降準或者通過其他定向工具釋放資金。
“長期來看,若經濟不見好轉,利率就還會進一步下調,長期限國債收益率還會繼續下行,債牛將還會延續。”上述交易員表示。
關注專項債等非市場化風險
作為資產荒大局下走強的債券市場,其風險多大,泡沫幾何,亦是市場討論的熱點。其中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是市場關注的重點。
信用風險方面,隨著近期“12二重集MTN1”、“10中鋼債”、“12雨潤MTN1”等一系列債券兌付危機的爆發,投資者對于違約風險的擔憂也日益加重。
“未來信用風險雖然會逐漸暴露出來,但主要還是集中在一些過剩產業的個券上。由于剛兌不會一下子就打破,而且政府調控的方向放在穩增長上,債市整體上的信用風險短期內不用太擔心。”某公募基金交易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信用債發行主體的資質遠高于一般工業企業,除非中國經濟硬著陸,大規模、系統性信用事件爆發的可能性較小。
國泰君安亦在其研報中指出,目前仍然無需過分擔憂信用利差系統性拉大。一是信用基本面整體惡化的程度尚不必過分擔憂,目前的信用風險仍然處在尾部積聚階段,離系統性違約仍有很大距離,更明顯好于上一輪信用周期底部。二是在市場層面,即便信用基本面在惡化,但驅動信用利差的另一條腿整體市場流動性環境仍然良好,這種情況下,利差實際上很難系統性拉大。
而在利率債方面,中金固收團隊分析稱,長端利率在貨幣市場利率走低以及CPI走低的情況下,仍有進一步下行空間,預計十年國債未來幾個月會跌破2008年的2.7%的低點,明年上半年之前可能會觸及2.5%,且“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整體利率債供給很少,現在仍是買買買的節奏”。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證券固收研究負責人孫彬彬則認為,近期政府非市場化手段的不斷加碼,或是未來債市需要關注而又被市場忽略的風險所在。
“最近非市場化手段不斷加碼,如專項金融債,市場現有傳言3年1萬億,最近的報道該數字在年內可能有所增加,大約到6千億,即四季度內按照每月1千億的速度發行,這種規模和速度遠遠超出市場預期。”孫彬彬稱,政策的目標通常是逆周期的,且要在穩增長的政策制定上,政府會同時使用市場化手段和非市場化手段。這意味著,在目前經濟背景和周期階段,政府動用的非市場化手段或給債市造成供給壓力。
此外,市場或還需關注銀行理財資金的風險。
“過去一段時間出現大銀行大規模投資利率債的情況,否則國債、國開債的收益率不會下降得那么快。估計很多都是銀行理財的錢,成本和利率債收益率是倒掛的,得放杠桿才能盈利。”前述股份行交易員稱,由于體量龐大,“未來銀行理財如何獲利了結,會是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