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季報密集披露,上市房企的業績浮出水面。據證券時報數據中心統計,截至10月26日,深滬兩市共有66家房企公布了第三季度業績預告,其中,36家公司出現了首虧、續虧或預減;業績預增有18家,扭虧有9家。
從“黃金時代”到“白銀時代”,A股房地產上市公司正在經歷一場轉型裂變。
隨著三季報密集披露,上市房企的業績浮出水面。據證券時報數據中心統計,截至10月26日,深滬兩市共有66家房企公布了第三季度業績預告,其中,36家公司出現了首虧、續虧或預減;業績預增有18家,扭虧有9家。
面對利潤增速下滑,房企紛紛謀求轉型,大房企回歸一線城市,加大強強聯手步伐;中小房企則頻現“退出房地產業務”,今年以來已有超過10家相關企業宣布退出房地產業務。
銷售回暖拉不動業績
從目前公布的三季報來看,上市房企的日子并不好過。在66家已預告三季報業績的房企中,中小房企占比較大,其中一半以上業績虧損。
沙河股份、萊茵體育等12家房企出現首次虧損,預虧損額度最大的為嘉凱城,今年三季度持續虧損,數額約6億元。
盡管業績不盡如人意,但房企的銷售卻在回暖。數據顯示,今年9月房地產銷售面積和金額同比分別增長9%和15%,1-9月累計分別增長7.5%和15.3%;另一方面,2015年1-9月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和投資增速分別同比下降12.6%和2.6%,投資增速再創新低。
“房地產銷售并沒有拉動投資回暖,說明行業拐點已經到來。”財富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分析師鄒建軍對證券時報記者說。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雖然今年的樓市相比去年出現復蘇,但房企增收不增利的現象明顯。“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的情況更為突出。”他表示,中小房企整體數據非常不樂觀,預計后續的部分大型企業數據會有所好轉,但房企的分化已經非常嚴重。
大型房企聯手跨界
在中小房企業績疲軟時,大型房企的表現依然堅挺。強強聯手、合作拿地、跨界轉型等,玩得不亦樂乎。
10月21日,中國金茂碧桂園聯合體以51.8億元摘得北京豐臺花鄉四合莊的兩宗金融用地,溢價率均高達140%。碧桂園在北京成功拿地,被市場看作是標桿房企全面回歸一線城市。
而更多的大型房企開始將視線轉移到強強聯手與戰略重組。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近10家上市房企公布了與其他房企的戰略合作計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今年5月萬達集團與萬科集團的“萬萬聯姻”,雙方未來將主要通過聯合拿地、合作開發等形式加強合作。
此外,恒大集團與中國人民保險集團也建立了長期互惠的戰略合作關系;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取代融創入主綠城,成為第一大股東。
“龍頭房企的集中度將持續提升。”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告訴記者,未來房企的強強聯合將成為常態。
與此同時,上市房企還將轉型的觸角伸到醫療、環保、金融及影視傳媒等領域。興業證券報告指出,能源礦工、大醫療和金融等行業,是上市房企最青睞的三大轉型標的。目前,包括金科股份、世榮兆業在內的11家房企,已轉型能源礦產工業;南京高科、華業地產等10家房企跨界大醫療;市北新高、億城投資等9家房企跨界金融領域。
知名房地產專家陳真誠告訴記者,相比中小房企來說,龍頭房企在跨界轉型上有3大優勢:龍頭房企擁有更多話語權,品牌效應強;財務實力較好;招商能力強,談判能力強。
超10家房企退出
對于部分中小房企來說,轉型并非易事,徹底退出房地產行業成了他們共同的選擇。今年8月,浙江廣廈宣布公司在未來3年內將逐步退出房地產行業,轉向影視文化等新興行業。
記者發現,像這樣的“退出房地產行業”案例今年已發生超過10起。今年以來,上市房企更名退出房地產行業的步伐在加快。此前,萊茵置業更名為萊茵達體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取消房地產開發及經營業務。另外,多倫股份、運盛實業、宜華地產、華業地產等,則分別更名為匹凸匹、運盛醫療、宜華健康和華業資本。
“資金實力不足、拿地隨機,對市場風向和政策的判斷把握能力不足。”陳真誠認為,中小房企“退出”的原因大致可總結為上述3點。近兩年來,隨著行業集中度的明顯提升,地方區域及中小型房企的“退出”案例明顯增加。
財富證券分析師鄒建軍表示,形勢轉變的過程中,部分進入房地產行業時間較短,且業務呈多元經營以及整體實力相對較弱的房企,無疑更難獲得發展機會。“這類房企最后往往會逐步退出房地產行業,向其他行業轉變,從而實現徹底轉型。”
胡景暉認為,房企“退出”很正常,二三線城市房企的庫存問題嚴重,導致他們不敢輕易拿地。另有不少小型房企將資金、項目及資源等出租給大企業,實現資金套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