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資產證券化產品銷售日益火爆。業內人士認為,低利率時代的到來,高回報的固定收益類產品越來越少,資產證券化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漸增強。
近期,資產證券化產品銷售日益火爆。業內人士認為,低利率時代的到來,高回報的固定收益類產品越來越少,資產證券化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漸增強。“資產荒”的延續,機構資金在尋找投資標的,證券化產品有望持續火熱,推動多樣性的創新提速。同時,非傳統基礎資產漸漸被納入了證券化范疇,如近期京東金融發行“京東白條資產證券化”項目將于深交所掛牌,BSP票款債權資產支持、跨境應收賬款等資產證券化產品出現在市場。
今年5月批準年內新增5000億元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規模,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2015年信貸資產證券化規模約為2100億元。券商分析認為,大型商業銀行信貸額度充裕,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動力不足。
配置需求旺資產證券化產品熱銷
“從6月份開始,證券化產品就開始熱起來了,以銀監系主導的資產證券化產品(ABS)為例,6月份之前發行14款產品,而6月份至今發行50款產品。發行劇增的背后也反映此類產品的熱銷,機構加大了配置。”某商業銀行人士表示,9月京東金融發行8億元的京東白條應收賬款債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獲得1.5倍的超額認購,從中可以窺見機構對證券化產品的熱度。同月招商銀行發行了規模40.5億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資產支持證券各檔期的證券均獲得超額認購,其中主力品種優先A-3檔證券超額認購達2.43倍,參與認購的投資者包括銀行、券商、基金、資管等十多家金融機構。
WIND數據顯示,自2015年8月份以來,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銀監系主導的資產證券化產品(ABS)發行26款,共計約1060億元,證監系主導的資產證券化產品(ABS)發行42款,共計約363億元。我國現有的資產證券化產品主要包括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券商資產證券化(ABS)和交易商協會主導的資產支持票據(ABN)三種類型。2012年—2014年末,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總額3170.2億元,資產證券化產品(ABS)發行總額174.9億元,資產支持票據(ABN)發行總額104.2億元。多名銀行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目前市場流動性充裕,資金都在找投資,盡管證券化產品目前量還不是特別大,但機構都在配置相關產品,尋求資產配置的平衡,證券化產品認購火爆。恒泰證券表示,低利率時代的到來,高回報的固定收益類產品越來越少,資產證券化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漸增強。
從需求端來看,歷經6月股市的大幅調整后,單邊上漲的行情結束,配置于權益性資產的資金開始流出,社會預期回報率逐步下降。興業證券認為,金融機構尋求優質資產配置需求旺盛,進一步提高了對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需求,特別是信用類資產、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價值提升。從供給端來看,銀行對降息預期發生變化,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動力提升,下半年供給可能加速。同時,銀行負債端穩定性下降,有通過資產證券化出表降低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的動力。某外資銀行戰略研究部人士認為,由于直接資產負債時間較長,商業銀行為了平衡自身表內結構,調整收益成本期限,通過資產證券化手段買入或轉出信貸資產。部分券商報告稱,由于資產荒的持續,資產證券化價值抬升且資產安全性較高,專戶、券商資管、自營等投資者可加大配置。
基礎資產擴圍多樣性創新提速
“銀行間資產證券化市場出現兩個新的現象,一是農商行等中小銀行開始涉及原來沒有做的業務,如江南農商行發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資產支持證券,該產品為全國第一單農商行RMBS;二是長城、華融等幾家資產管理公司加速發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這些產品的基礎資產主要是經過重組后的不良資產。”業內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說,資金充裕,而投資端資產匱乏,資產證券化也開始回暖。9月份,國開行發行規模約233億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10月招商銀行獲得400億元個人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額度。江南農商行、北京銀行等中小行開始加推個人住房抵押供求貸款資產證券化產品(RMBS)。招商證券研究報告認為,RMBS發行節奏加快,或與銀行間資產支持證券發行利率下降和銀行調整資產久期結構有關。
除傳統的信貸和住房抵押貸款等資產的證券化以外,證券化產品基礎資產的范疇也在慢慢擴大,不同的市場主體開始研究開發不同的產品,陸續出現新產品的創新和嘗試,其中包括物業費資產支持證券(ABS)、巨災債券,兩融資產證券化等。在近期交易所掛牌轉讓產品中,基礎資產包括信托受益權、電力上網收費合同債權、供熱合同債權和小貸資產。日前,上交所市場開創國內資產證券化市場上的多個“首單”,包括國內首單以企業貿易類應收款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產品、國內首單證券公司融出資金債權資產支持證券、首單交易所掛牌的公積金貸款資產支持證券。在基金業協會備案中,基礎資產囊括租賃資產、小貸資產和應收賬款等多種類型。據了解,近期有多款BSP票款債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取得基金業協會備案確認函。招商證券孫彬彬表示,作為航空公司發起成立的資產證券化產品,由于其并不為大眾所熟知的基礎資產類型而受到市場的關注。伴隨著銀行不良率上升,預計不良貸款證券化在不久的將來也可能會付諸實踐。此外,在利用證券化化解地方債務問題方面,市場也展開了很多討論。
在發行人方面,除了大型銀行,越來越多的小型、汽車金融公司、租賃公司和一些非金融機構加入進來,將資產證券化作為融資渠道。“行業內關于資產證券化的活動和培訓越來越多,包括同業之間的交流以及業務的擴展。繼阿里之后,京東也把消費信貸進行資產證券化,現在基礎資產的范圍在不斷擴大,不少機構加大對租賃、保理、跨境應收賬款等業務研究和拓展。”某城商行投行部人士表示。聯合資信分析,從目前情況來看,在較低利率的市場行情下,發起機構的熱情較高,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內資產證券化的發行規模將快速增長。“國內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增多,資產質量承壓,關注到幾大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情況,未來不良資產的處置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不排除會有一些新的業務模式出現。”上述人士說。
收益或下降流動性設計待完善
“日前,有一些大行發行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優先檔收益僅為2.9%,創了收益的歷史新低。在寬松的貨幣環境下,預計證券化產品的收益還將會下滑。”某債券評級機構人士表示,民生銀行 、招商銀行等幾家銀行對資產證券化比較積極,一些存量資金較少的城商行、農商行也想借機資產證券化來改善資產負債表。相對而言,如果入池資產比較單一和集中,收益也會高一些。當前,大部分證券化產品優先檔一年期收益在3.3%—3.9%左右。
上述人士認為,現在證券化產品的收益更多是根據貨幣環境的寬松與否以及機構配置的情況而有所波動,不能完整體現市場行情,而其中重要原因是以銀行系統發行的產品占比大,而且市場流通交易不足。從累計發行總量來看,近九成的資產證券化產品集中在銀行間市場。根據上清所的托管數據來看,商業銀行持有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占總量的70%左右,大多數為銀行間的互持,非銀行金融機構持有量在20%左右。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中國金融會計學會會長馬德倫提供的數據顯示,從資產證券化交易來看,去年發生35筆交易,金額近21億元,占存量的1%;而場內交易的資產支持證券只有4.74億元,交易所的資產證券化產品的交易量僅僅占1%。另外,還包括投資者的類型、發行的定價機制、市場做市商制度、外國投資者進入的限制等等。
興業證券認為,銀監系統主導的資產證券化只在銀行間交易且通過協議轉讓,由于持有度的集中,多為配置需求,交易性需求較少,進而影響流動性,應進一步完善流動性的制度設計,例如可讓證券化產品跨市場交易或者質押,類似于跨市場的債券品種。相比于銀行資產證券化以互持配置為主,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資產證券化業務指引》規定,資產支持證券除可進行現貨轉讓外,可依據上交所相關規定進行質押式回購,提高了流動性,還可以放大杠桿。隨著交易所交易產品規模的上升,相關的資產證券化產品轉讓活躍度也在提升。
對此,馬德倫建議,包括建立做市商制度、擴大市場規模和投資者的范圍、調整稅收政策,金融機構健全資產證券化業務信息系統、基礎資產信息數據庫,還有優化定價體系,這些問題是在未來必須得到解決的。
今年5月,新增5000億元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規模獲得批準。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資產證券化規模接近2100億元。恒泰證券分析,信貸額度充裕導致銀行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動力不足。據了解,國開行、工行、中信、光大等銀行年內信貸額度充足,但貸款需求普遍較去年同期下降兩成,符合總行放貸條件的優質項目更少。信貸額度充足的情況下,商業銀行開展資產證券化的動力不足。同時,各家銀行為提升證券化產品的品牌聲譽,對分支行推薦的基礎資產質量嚴格控制,必須是優質貸款;另一方面,分支行又承擔貸款質量考核壓力,優質貸款一旦作為證券化產品的基礎資產,就要轉出資產負債表,不良貸款比率將上升,因此不愿意將優質貸款做成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