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必將在商業和流通領域掀起一場偉大的革命。它不僅會改變商業流通企業的邊界、市場形式,而且還會改變流通企業的網絡組織形態,影響流通交易關系并使流通企業的交易契約、流通企業的價值創造等均呈現出嶄新的表現形式。13年后,這一切已經變成現實。
13年前,我正奮筆疾書我的碩士畢業論文《電子商務條件下的社會化大流通理論研究》。在論文中,我堅信,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必將在商業和流通領域掀起一場偉大的革命。它不僅會改變商業流通企業的邊界、市場形式,而且還會改變流通企業的網絡組織形態,影響流通交易關系并使流通企業的交易契約、流通企業的價值創造等均呈現出嶄新的表現形式。13年后,這一切已經變成現實。
有充分數據證明,我國的網民數量和互聯網普及率,早在2008年6月就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今日更迅猛發展。目前,互聯網應用已經走進中國千家萬戶。以網購為例,現在,跨境B2C業務也已經在天貓、京東、蘇寧等網絡零售平臺上線,很多國有企業乃至國際資本正躍躍欲試。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互聯網應用和網絡零售業普及化和全球化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與之相應的支付方式、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務正在改變我國傳統的商業模式。
公允地說,中國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業發展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績,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1、政府對電信網絡等電信基礎設施的發展高度重視,電信、移動、鐵通等國有企業在這方面的貢獻功不可沒;2、互聯網應用和電子商務業的市場主體大多為民營、個體、私營企業,他們貼近用戶、了解市場、自擔風險、勇于創新的創業精神對行業發展的貢獻卓越;3、一大批互聯網行業的明星企業家,敢于將創新的理念和技術創新結合在一起,以自擔風險、自斷后路的方式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創新嘗試和探索,體現了中國獨特的“企業家精神”。
然而,就在中國互聯網應用和電子商務業迅猛發展、有可能“趕超英美”發達國家的大好形勢下,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教授卻認為“互聯網寡頭威脅市場經濟”(參見10月20日《時代周報》A02版),將創新者、行業引領者利用自己領先地位,賺取正常創新利潤的市場化行為視為壟斷行為。針對于建嶸兄的觀點,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提出的時間過早,對下一步中國互聯網應用和電子商務業的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第一,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是一種基于技術和商業模式相互融合、創新和風險相互伴隨的嶄新行業。在這個行業,強大的資本并不是發展的先決條件。相反,創新的理念、大膽的技術創新,勇于承擔風險的企業家精神卻扮演了很大作用。對于這樣的行業,政府更應該給予這種創新和嘗試以較長的創新保護期,而不是過早、過多地干預。
第二,在傳統產業,我們見慣了過多政府干預和監管對于這些行業發展的阻礙作用,如今無論是中央還是各級政府都已經充分認識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對于企業創新、產業轉型與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一場“減少事前行政審批,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服務效能”的政府職能改革正在全國范圍推行。在此大背景下,祭出“互聯網寡頭威脅市場經濟”的說法不僅不合時宜,而且還有點“危言聳聽”的嫌疑。
第三,政府在服務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產業和企業發展中加強監督,在監督中提供服務,應該是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目前,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在為這些產業和企業提供服務中掌握更多信息,了解和熟悉企業運作流程,強化產、學、研,加強針對這些行業的調查和研究,為出臺相關的行業規范和法規進行細致準備。但若不經過這些細致調查和研究,輕信有關論者的言論,將行業創新者利用自己創新賺取正常利潤的行為過早地當作壟斷行為并進行過分的干預,這對于行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害和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