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京召開,將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的建議。昨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看看釋放了哪些信號。
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京召開,將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的建議。昨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看看釋放了哪些信號。
1。是本屆中央領導集體主持編制并完整實施的一個五年規劃。
2。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發展階段邁進的艱難躍升。
3。是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最后沖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4。是跋涉在民族復興之路上的社會主義中國的關鍵一程。
遵循規律
“三種規律”“三大發展”,正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目標方向。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新常態”的戰略判斷和戰略思維,深刻揭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特征、新趨勢,指向中高速增長、質量效益提高、生態效應改善、可持續性增強、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消除疑慮、保持定力、堅定自信的強大基石。“十三五”時期,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將是保持未來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遵循。
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
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發展,是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發展,是“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這意味著,經濟發展中要保持戰略定力與戰略眼光,做到蹄疾步穩、行穩致遠。
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
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是“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的發展,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這意味著,發展不僅要講速度講效益,更需要在增長與保護、局部與整體、當前和長遠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是“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發展,是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的發展,是“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發展。這意味著,不僅把發展視為經濟問題,更將之視為政治問題、社會問題,讓更多人共享發展的成果。
根本指向
“十三五”畫卷,將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六個必須”為引領,鋪展開來。“中國制造2025”推動工業制造業轉型升級,打造“制造強國”;“互聯網+”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新技術新概念新業態方興未艾;城鎮化目標激發更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激活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十三五”期間,“新四化”的同步鋪展、互動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多元動力、多級支撐,中國將迎來有溫度的發展、有質量的發展、有保障的發展。
發展為了什么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實現什么樣的發展
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際出發,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如何以改革促發展
必須按照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為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如何規范發展
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體系,加快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建設,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化軌道。
發展如何對接世界
必須深化全方位對外開放,妥善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推動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發展需要怎樣的政治領導
必須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確保我國發展航船沿著正確航道破浪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