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指望美聯儲解釋未來會做什么,因為他們自己也完全不知道。
美聯儲數周來站在了風口浪尖,并不是因為在貨幣政策調整方面無所事事,而是因為委員們的“話太多”。正如業界評論那樣,美聯儲的“政策溝通問題”在于,太多的決策者就有限的議題說了太多內容,讓每個聽音者感到困惑。
過去20年來,美聯儲從一個保密機構逐漸轉變為純透明的溝通機構,政策指導甚至還會為未來政策形勢向金融市場做前瞻,目的是不讓市場在聽聞貨幣政策時感到意外。
但此舉的效果呢?美聯儲副主席費希爾(Stanley Fischer)于2013年9月在香港的一次演講中泄露天機:“你不能指望美聯儲解釋未來會做什么,因為他們自己也完全不知道。”
這就滑稽了,美聯儲可以說希望完成就業和物價雙目標,可以提供實現目標的時間框架,又能夠回到含糊的“如果…就…”的說法,然而時至今日,市場還是對未來首次加息的時點沒有明確概念。
這就像一位女士向她的丈夫說:“我認為我們可以在明年某個時候去度假。”那后者會在明年的日歷上圈出“度假出游”的具體日期嗎?當然不會。
為什么美聯儲也不把話說得更加明確呢?費希爾給出了答案——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不希望把政策彈性犧牲給最新的經濟數據,而同時用更為精確的表述束縛意圖空間。
這就像天平的一個極端來到了另一個極端,反復的模棱兩可的表述反而讓市場摸不著頭腦。
美聯儲在1994年之前會保護所有的“秘密”,除了向有限的幾位報紙記者透露一些內容外再無其他。即便如此,也沒有人確切知道美聯儲每次會議后到底會做什么。
但現在,美聯儲需要在市場溝通過程中表達什么呢?金融市場現在往往會忽視他們的政策指導,美聯儲的基金利率預測每年會公布4次,但關注度每次都在下降。市場定價情況顯示,美聯儲在2016年3月前的概率還沒有超過50%。
有可能現在應該是美聯儲重新思考市場溝通策略的時候了,不只是因為人們對此置若罔聞,委員們闡述的內容往往還不切題。費希爾揭示了試圖猜測美聯儲未來行動不確定性的內在矛盾。
未來政策指導動作本身存在的缺陷顯而易見,尤其是當美聯儲此前非正式遵循的泰勒規則,或是含蓄的通脹目標。
美聯儲政策溝通可能在1994年之前翻過的是“暗箱時代”,但政策現在還是給出了十足的透明度,且多少相比當時易于預測,然而政策透明度的目的需要更好的手段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