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打車軟件司機王師傅的女兒在網上反映,她父親當天中午接了一單,開了五六十公里,跑了一個半小時,結果沒收到車費。
打車軟件司機:
接100多元大單卻沒收到車費
某打車軟件司機王師傅的女兒在網上反映,她父親當天中午接了一單,開了五六十公里,跑了一個半小時,結果沒收到車費。
前天上午,武漢晚報記者聯系到王師傅。王師傅說,他25日中午12點半接到訂單,從關山開到湖北大學知行學院,下了人后又經螃蟹甲,下午兩點才到最終目的地湖北大學。由于該乘客沒有結賬,王師傅女兒當天晚上通過微信提醒乘客,乘客說她把車費付給幫她叫車的朋友了,并發來她給“全國代叫專車”發微信紅包的聊天記錄截圖。隨后,該乘客解除了與王師傅的微信朋友關系,電話也不接。王師傅女兒聯系該打車公司客服,得到的答復竟是王師傅惡意刷單,該筆金額為0.
王師傅說,他已用這個打車軟件跑了幾百單,還是第一次遇見這樣的事情。這次吃虧后,他和同行交流得出結論:朋友幫忙叫車且預計費用超過50元的,一律不接單。
其他司機:
很少碰到不付錢的乘客
昨天,記者注冊了該打車軟件的賬號,綁定了支付寶和銀行卡后,分別在后湖大道、建設大道和古田四路用該軟件打了3輛車,并詢問司機是否有乘客不給錢的經歷。
三位司機均表示,由于打車軟件賬號和支付寶、銀行卡等付款方式是綁定的,有的打車軟件是系統直接扣款,很少有不付款的乘客。
對于王師傅被判定刷單,用某打車軟件幾個月時間的程師傅說,一般司機手機通訊錄里的朋友叫的車,車費金額較大的,就容易被判定為刷單。
做了一年專職司機的張師傅說,他曾在一個月內,三次在江漢區青年路接了同一個不認識的乘客,因此被判定為刷單。他去該打車軟件公司武漢辦事處進行了封號登記,確定刷單為誤判。十天后賬號恢復正常,但收到了嚴重警告的短信。
打車軟件第三方合作公司:
乘客可能用了未實名認證的手機號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該打車軟件的第三方合作公司武漢辦事處。辦公室外聚集著很多被封號的司機,他們正等待叫號去辦公室內咨詢。
該公司官方微信顯示,運營車輛必須是裸車車價在7萬元以上、車齡5年以內的私人車輛,且司機駕齡要在1年以上。線下注冊需要提供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交強險保單、商業險保單及一張登記照,審核通過后賬號即可激活使用。
負責人涂先生介紹,王師傅很可能碰到了用“白號”的乘客,即在網上購買的未經實名認證的手機號。司機一定要提高警惕,判斷出用“白號”的乘客后應及時取消行程。如果司機的打車軟件賬號因刷單等原因被誤封,可寫郵件申訴。如果乘客的支付方式里沒有錢,是打不到車的。如乘客沒有支付車費,一周后公司會墊付給司機,而乘客想繼續使用該賬號叫車,須先結清上一單的車費。而司機是否存在惡意刷單行為是由系統判定,具體標準他們并不清楚。
律師:
法律上存在爭議
那么,打車軟件、司機和乘客的利益是否受到法律保護呢?湖北普明律師事務所邱華律師告訴記者,打車軟件一事在法律上還存在爭議,目前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定。
至于王師傅遇到的乘客不付錢問題,邱律師說,車主用自身合法車輛為乘客提供了運輸勞務,形成了勞務關系,受益人就要提供相應的報酬。
王師傅的行為沒有明確違反法律,只是這種經營方式可能違反了某些部門的規定,這需要相關部門對其進行判斷處罰。私家車運營和顧客支付車費給車主在法律上屬于兩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