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實施移民搬遷工作以來,農民外遷和舊村“撂荒”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大量搬遷農戶居住條件雖得到根本改善,卻因為缺乏產業支撐難以“穩住”;另一方面很多舊村的土地、生態等稀缺資源被白白“撂荒”,沒有對群眾脫貧發揮出應有的經濟效益,影響了搬遷工作的良性循環。
自中央實施移民搬遷工作以來,農民外遷和舊村“撂荒”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大量搬遷農戶居住條件雖得到根本改善,卻因為缺乏產業支撐難以“穩住”;另一方面很多舊村的土地、生態等稀缺資源被白白“撂荒”,沒有對群眾脫貧發揮出應有的經濟效益,影響了搬遷工作的良性循環。
記者日前在革命老區山西左權縣采訪發現,革命老區左權縣針對這種現象,及時對移民搬遷工作進行“回頭看”,通過引導能人大戶把搬下來的山民再帶上山創業搞開發,有效盤活了沉淀的舊村資源,目前該縣252處生態農場猶如一顆顆璀璨的“綠寶石”鑲嵌在太行山上,實現了扶貧、生態、經濟、旅游等多重效益的“疊加”。
“開發式”搬遷激活閑置生產要素
左權縣位于太行山主脈西側,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抗戰時期,八路軍總部150多個機關曾駐扎于此,當地群眾為保護總部機關安全和哺育革命后代做出了巨大犧牲。
左權縣山多地少,地勢險峻。全縣2028平方公里,耕地僅占7%左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這種在戰時為抗擊敵人發揮了巨大作用的“天然屏障”,在建國后卻極大制約著當地農民脫貧。上千個“山莊臥鋪”像一道道“傷疤”,分布在左權縣大山深處,成為出行難、吃水難、就醫難、上學難、生產難的“五難村”,群眾生活十分困難。
為改善群眾居住環境,左權縣從2006年開始實施移民搬遷,先后搬遷了1000多個自然村,將200人以下的村全部搬遷下山。然而村民搬遷后卻出現了大量“空殼村”,原本十分稀缺的土地、生態資源被白白“撂荒”,沒有發揮出應有的脫貧效益。
對此,左權縣堅持走“開發式”搬遷的路子,通過引導農戶和社會力量發展生態農場,使舊村閑置的生產要素循環起來,讓農民的“死地”變成“活錢”。
左權縣為此成立專門機構,整合發改、財政、旅游、農業、林業、水利、交通、國土、扶貧、電力、通信等部門的政策和專項資金,積極破解土地確權、林權改革等難題,既有效防范了突破政策底線行為的發生,也推動了生態農場基礎設施建設和主導產業發展。
左權縣委書記王兵說:“從2006年到2014年,我們縣級財政用于生態農場的扶持資金超過了2000萬元,各職能部門支持資金超過了8000萬元,有力帶動了生態農場規模和質量。”
在營圪道村,村民陳有良兄妹5人,每人集資5萬元對舊村進行開發,使這里不但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鄉村旅游地,而且新增了1200畝種植園。“現在整個農場占地4000多畝,每年純收入400多萬元,可吸納100多人就業,基本上遷出去的村民都能回這里打工,每人每年最少也能掙到6000元至7000元錢。”陳有良說。
目前,左權縣已經建成了252處生態農場,開發主體主要是農戶自然人、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和外來投資者,基本形成了休閑度假、科技示范、家庭種養殖、綜合開發、產業開拓等5大類,利用市場手段將“空殼山村”變成了“富民高地”。
“土地銀行”破解土地和資金難題
隨著左權縣發展生態農場不斷走向深入,土地流轉“信息短路”和開發資金不足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為此,左權縣于2013年成立了土地銀行,以加快撂荒資源開發和市場接軌,變成流動資本,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
左權縣土地銀行下設信息存儲、產權交易、抵押信貸三個中心,主要職責是收集發布全縣農村土地供求信息,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市場,開展農村土地預期收益保證貸款。
“土地銀行的設立,一方面讓土地流轉變得有‘門’,流轉雙方能夠及時牽上線;另一方面,在農戶流轉得到土地后,如果缺乏資金而需要貸款,那么政府可以通過土地銀行來給土地確權,然后農戶拿著使用權證去銀行進行評估,就能順利得到預期收益貸款,這樣進一步解決了農戶發展經營的資金瓶頸。” 左權縣土地銀行負責人成建文說。
在龍泉鄉連壁村,記者看到村民牛栓珍通過土地銀行將自家20畝山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實現了“雙份收入”:夫妻二人常年在合作社打工,1年收入近3萬元;土地入股收入每畝每年400元,1年收入8000元。
“土地流轉之前,我們是給自己種地,1畝地1年的純收入大約600元,全加起來也就是1.2萬元左右,現在通過土地流轉,我們家每年的純收入反而增加了2萬多。”牛栓珍高興地說。
截至目前,左權縣已經通過土地銀行存儲發布土地流轉交易信息6764條,涉及土地面積232萬畝;辦理土地經營權證89份、28782.16畝,辦理預期收益保證貸款856萬元。
此外,為了防控風險,保護農民利益,左權縣還設立了政府風險基金和土地流入戶風險保證金。政府風險基金按全縣一年土地流轉價款的20%計算流入戶風險保證金,從而降低農戶土地流轉風險,提高農戶土地流轉積極性;同時建立保險機制和抵押信貸限額機制,要求經營主體必須投保意外傷害險,信貸額度不能超過所經營項目評估價的50%。
溢出效應“疊加”放大扶貧效果
“能人進深山,農民下平川,四荒增效益,舊村變農場。”這是左權縣農民對生態農場經濟的形象描述。依托這些生態農場,左權縣已經發展起核桃、小雜糧、養殖等特色產業,并積極發展鄉村旅游。
左權縣副縣長張世華告訴記者,不管是通過能人大戶將搬下山的農民帶上山就業,還是農戶自發聯合發展種養殖業,基本上都賺了錢,所取得的溢出效應已經大大超過了扶貧搬遷本身。
據統計,左權縣農業人口一共9.7萬人,僅生態農場就帶動創業主體800余人,常年用工2600余人,季節性用工1萬多人,帶動就業十分明顯。
記者在左權縣采訪發現,隨著進城務工收入減少,很多農民重新選擇返鄉種地,不但重新喚起了對土地的熱愛,也增加了農民創業的積極性。
芹泉鎮煤窯溝以前是個自然村,全村只有13戶村民,通過移民搬遷都搬到了山下的中店村,常年靠進城務工謀生。但隨著村民王仁義帶領13戶居民成立專業合作社,開荒種核桃,目前已經無人外出打工。
“我們合作社已發展到50戶,開發了8000畝荒山荒坡,已經種了650畝核桃,30%收益返還給村民,剩下的70%由合作社成員按股分紅,1畝核桃能產生近8000元收益,脫貧不成問題。”王仁義說。
住在城里、富在山上,左權縣“開發式”移民搬遷的溢出效應十分明顯。近年來,左權縣不僅城鎮化率不斷提高,而且開發荒坡20多萬畝,生態造林6萬多畝,使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0%,被譽為山西“小江南”。而依托這些生態農場,左權縣發展起核桃、小雜糧、養殖等特色產業,鄉村旅游也初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