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分析認為,“十三五”規劃的重點在于發展新興產業,在互聯網+、工業4.0等利好政策的推動下,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融合進一步加深,可以預見,“十三五”時期信息經濟仍將是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
“十三五”規劃的宏偉藍圖漸漸浮出水面。據《人民日報》官微近日發布的消息,“十三五”時期將在十個方面取得明顯突破:“保增長、轉方式、調結構、促創新、農業現代化、改革體制機制、協調發展、生態文明、民生、扶貧?!睒I內分析認為,“十三五”規劃的重點在于發展新興產業,在互聯網+、工業4.0等利好政策的推動下,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融合進一步加深,可以預見,“十三五”時期信息經濟仍將是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
信息經濟有望納入“十三五”規劃
調結構將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從高層定調來看,主要是“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海通證券認為,“十三五”期間,制造業升級、信息經濟、現代服務業將成為未來最具潛力的行業。
在“十三五”規劃前期課題研究中首次提及信息經濟。多家券商報告指出,信息經濟有望被納入“十三五”規劃。從過往經驗看,預計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 同樣可能會在“十三五”規劃中涉及。國務院今年相繼出臺《中國制造2025》、《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兩個綱領性文件,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發展互聯網新業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十三五”期間,產業結構將呈現服務業化、智能化、高端化的特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有望在迎來黃金發展期。目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路線圖已經敲定,先期將重點發展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信息通信設備、操作系統與工業軟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四大細分行業。根據市場預測,到2025年,產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十萬億元。
工信部正在制定《大數據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支持大數據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提升大產業支撐能力,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據工信部介紹,圍繞落實中國制造2025,促進大數據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3D打印、個性化定制等的融合集成,推動制造模式變革和工業轉型升級。
信息經濟成為發展重要支撐
近年來,信息經濟占GDP的比重不斷提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15中國信息經濟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信息經濟總量達到16.2萬億元,占當年GDP比重為26.1%,較2002年增加了15.8個百分點。同時,信息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加強。2014年信息經濟對GDP的貢獻達到58.35%,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十二五” 期間,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向各領域加快滲透。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信息產業消費規模為2.8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1.2萬億元的發展,對 GDP 貢獻約0.8個百分點。預計2015年信息消費規模將超過3.2萬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
信息通信業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增長點正在形成。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9月底,我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近13億戶,其中4G用戶總數達到3.02億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的比重達到23.3%?;ヂ摼W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到2.1億戶。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規模達到9.48億戶,同比增長8.8%。
互聯網業態的蓬勃興起,我國網上零售額始終保持40%左右的高增長,并帶動快遞、信息消費等行業迅猛增長。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全社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6.39萬億元,同比增長59.4%。按這一增長速度,2015年電子商務交易額將超過25萬億元。
信息經濟將步入快速發展期
國家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大趨勢,今年在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局面,推動中國制造轉型升級、推進網絡提速降費、促進云計算、大數據發展以及“互聯網+”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規劃和指導意見,為我國信息經濟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新機遇。北京郵電大學舒華英教授認為,“互聯網+”推動原子經濟向比特經濟轉型,引發交換經濟向共享經濟過渡,協同共享將成為“互聯網+”經濟新模式。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信息經濟正成為經濟質量提升和增強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信息經濟在保障經濟發展、促進結構調整、提供創業和創新活力等方面的作用更為顯著。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專家認為,需要進一步提升基礎產業支撐能力,推動信息技術融合應用,促進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加快我國信息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