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28日報道外媒稱,近幾年,金融市場悲觀評論的一個主題就是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這件事。最近,中國官方公布今年到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為6.9%,這給那些總在尋找悲觀信息的人又提供了一次“老調重彈”的機會。這個數字達到了中國政府設定的“7%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卻遭到了普遍質疑。
參考消息網10月28日報道外媒稱,近幾年,金融市場悲觀評論的一個主題就是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這件事。最近,中國官方公布今年到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為6.9%,這給那些總在尋找悲觀信息的人又提供了一次“老調重彈”的機會。這個數字達到了中國政府設定的“7%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卻遭到了普遍質疑。
據澳大利亞洛伊解讀者網站10月26日刊文稱,對此人們應該怎么看呢?要獲得一個全面的看法,需要一個一個地解答下述具體問題。
能相信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么?
從狹義上來講,GDP數據注定是不可靠的。
中國總是及時發布一些數據,而且總能達到政府設定的目標。先不管對中國這些數據的質疑。應該知道,即使在成熟的經濟體里,一個國家的GDP數據也有猜測、估計、推斷的成分在里面,還包括巧妙修飾的通貨緊縮數據和不確定性調整。但只有中國在達到經濟增長目標上面臨壓力。
報道稱,最近中國的增長數據引起不同尋常的懷疑,一些小道報道的理由是中國制造業產能過剩和房地產不景氣。但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實際生產的數據并不能體現中國從以鋼鐵和水泥生產為驅動的經濟向以教育、學校、健康醫療、旅游等為主的服務型行業的轉變。目前,服務業占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半多。而眾所周知,很難計算服務業占GDP的比例。
也許最好的辦法是放下中國每季度公布的數據,只是認為中國像其他國家一樣將經歷一個增速暫時放慢的經濟周期。應該把重點放在關注經濟增長活力方面。
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趨勢比正常情況低很多么?
報道稱,中國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前經歷了十年的兩位數經濟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是非同尋常的,但并非史無前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都曾有過這樣的增速。它們都有著極高的儲蓄率和大量投資。重要的一點是,這些經濟體都從很低的GDP開始,這樣它們的經濟有巨大的潛力來增長。你不必開拓更好的經濟增長方式,僅需借鑒技術走在前面的富裕國家的經驗就好。
報道稱,中國還有自己的獨特之處。該國在農村有巨大的剩余勞動力,這些人可以轉移到制造業和其他城市工作崗位上,這一轉移過程就需要建造大量的城市住宅和基礎設施。
但兩位數的飛速增長在哪個國家都不會持久,過去的例子也證明如此。中國經濟在2008年至2009年出現拐點,而此刻正值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的經濟放緩被暫時遮掩了,因為中國采取了比任何國家都深遠的刺激經濟政策。這使中國經濟在2010年和2011年又達到了兩位數增速。但這是人為造成的,難以持久。
因此,中國經濟放緩應該是從2009年開始的。在城市里新建住宅已出現飽和跡象,農村勞動力供應也似乎并非永無止境。不景氣的全球經濟再也無法吸納中國制造業的剩余產能。這就是為何中國經常賬戶盈余在2008年達到峰值(超過GDP的10%)后開始迅速下降的原因。
7%的經濟增速可持續么?
報道認為,鑒于中國人均收入僅為美國的約1/7,中國經濟還有很大的“追趕”潛力。
在供應方面,中國還有潛力讓剩余農村勞動力找到更有效率的工作。企業的投資也并不缺乏。消除效率低下(尤其是在國有企業)有利于GDP增長。
在需求方面,取消戶籍制度的限制將讓目前享受不到城市福利(住房、醫療和教育)的人有更大動力涌向城市。盡管目前城市住房和基礎設施暫時飽和,但中國還需要建立大約200個新加坡面積大小的城市,包括與其配套的基礎設施和現代化住宅。
經濟增速從兩位數到7%的過渡會順利么?
報道稱,這是最后一個問題。經濟增長本身就是包括繁榮和衰退的過程。但是7%的經濟增速并非一個很高的目標。在蘇哈托統治的三十多年里,微觀經濟狀況糟糕和政府治理較差的印度尼西亞經濟的平均增速高達7%。中國的政府管理雖然并非十全十美,但相比之下還是好于印尼的,中國至少應該比印尼做得更好。
最終,中國會走依靠科技進步來發展的模式,經濟增長不再依靠“制造業的追趕”。中國面臨的更艱巨的任務是進行技術創新。中國還有很多年的時間來進行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