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都說,互聯網行業的資本寒冬即將到來。這些資本大戲,與“寒冬”到底有沒有關系?收編或合并之后,是否又有壟斷嫌疑?
近期,國內互聯網行業頻頻上演資本大戲:百度通過換股方式成為攜程第一大股東,順利將攜程與去哪兒兩家旅游網站都納入旗下;阿里巴巴給出45億美元的價碼希望“迎娶”優酷土豆,有望成為國內互聯網行業迄今為止最大的并購事件; 大眾點評和美團宣布合并成立新公司,估值超過170億美元……
外界都說,互聯網行業的資本寒冬即將到來。這些資本大戲,與“寒冬”到底有沒有關系?收編或合并之后,是否又有壟斷嫌疑?
不斷燒錢因缺盈利模式
“燒錢大戰撐不下去了?!倍嗉一ヂ摼W企業員工在談及最近的資本大戲時,都這樣對記者說。資本市場的熱鬧使得互聯網行業只要形成一個細分市場,就會出現眾多競爭者。當前最熱的莫過于O2O市場:餐飲外賣火了,就出現眾多訂餐平臺;在線選座熱門,網上訂票成為香餑餑;上門美甲、美容、按摩等看似新鮮,但立刻引來成群的創業者……資本市場似乎也不介意同質競爭,各種投資融資讓年輕的企業紛紛走上燒錢搶市場的道路。眼下O2O市場亂象,就好比當初的“千團大戰”。
但投資人終究是要看回報率的。燒錢的結果看似提高了知名度,實則仍缺乏盈利模式,這導致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捂緊錢包,不愿把錢投在盲目擴張的行業上。一家規模不大的天使投資機構負責人代先生告訴記者:“目前對互聯網創業企業的投資都比較謹慎,除非能給出有新意的商業模式。”
易觀智庫分析師馬世聰也表示,燒錢難以持續是不少企業選擇被收編或收購的重要原因,“此次阿里巴巴是現金收購,可緩解優酷土豆的資金壓力,并為優酷土豆在內容購買、制作方面的加速發展提供支持?!?/p>
行業巨頭抓緊跑馬圈地
資本市場開始冷靜看待互聯網行業,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行業巨頭又為何愿意花大價錢“收編”那些尚沒有盈利的互聯網公司?
互聯網分析師唐洶指出,從BAT的發展看,構筑“生態圈”已成為他們下一步發展的基礎。這些行業巨頭早就“家大業大”,不介意花錢在一些細分行業“占位”。如果相關行業發展理想,那就花大錢占為己有,如果發展不理想,還可將相關股份出售。
事實上,早在資本寒冬之前,BAT就開始跑馬圈地。例如,阿里巴巴雖從電商起家,但早就不滿足網購市場,金融、娛樂、體育、人工智能等領域都有布局;騰訊的社交能力和游戲產業基礎強大,可一直想在電子商務、移動支付上有所突破,在這方面投資大量關聯企業;百度擅長搜索服務,但不愿錯失線下服務機遇,不僅花錢收購糯米,更是把攜程和去哪兒整合在一起。只要分析一下他們的“朋友圈”,就會發現BAT早就突破外界對他們主業的認識。
在新的生態圈中,BAT的很多新業務或新功能也將有用武之地。溫莎資本合伙人簡毅舉例說,百度用換股方式收編攜程,保證了自身在這個由百度、攜程、去哪兒三家公司組成的在線旅游利益共同體中的絕對話語權,而旅游業可謂“準剛需”行業,其發展前景甚至超過房地產行業,對百度整個O2O戰略落地是重大利好。
背靠大樹能夠整合資源
BAT打著算盤,但被收編或收購的企業,心里到底怎么想?一名攜程人士告訴記者:“對我們員工來說,被收編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彼X得,此前要與去哪兒等進行競爭,兩家企業商業模式相似,無非就是誰“燒錢”燒得厲害了,客戶資源和商戶資源就多一點;燒得少了,又落后了。被收編后,就會減少一些同業競爭壓力。
另一家據說不久后將被阿里巴巴收購的互聯網企業員工也告訴記者:“最好早點被收購?!彼寡?,目前企業一方面缺錢,另一方面也缺資源。行業巨頭畢竟資源比較豐富,如果真被全額收購,不會放任企業一直虧下去。
但外界也有擔心,BAT收編了那么多企業,是否涉嫌壟斷?易觀智庫分析師張旭認為,目前互聯網仍是充分競爭的行業。雖然有巨頭企業,但各自在細分市場上的份額都不高,離壟斷仍有距離。比如,滴滴和快的合作后,業界也曾認為可能出現壟斷,可事實上,依舊有優步、易到、神州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市場并沒有被滴滴快的一手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