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訪學期間,我走訪了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小鎮的十幾個非營利組織。當調研一兩家非營利組織的時候,只會覺得這個機構有點意思;而當走訪了多家機構之后,則會覺得這些機構相互之間的故事更為生動,能夠切身體會到這些機構是如何影響普通美國人生活的,公益活動、志愿服務是如何深入美國人血液中的,也就更加深刻地理解托克維爾筆下的美國人的互助精神。
在美訪學期間,我走訪了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小鎮的十幾個非營利組織。當調研一兩家非營利組織的時候,只會覺得這個機構有點意思;而當走訪了多家機構之后,則會覺得這些機構相互之間的故事更為生動,能夠切身體會到這些機構是如何影響普通美國人生活的,公益活動、志愿服務是如何深入美國人血液中的,也就更加深刻地理解托克維爾筆下的美國人的互助精神。
嵌入美國人生活的網絡化的非營利組織
記得早在2004年跟隨賈西津老師進行公民社會指數(CSI)研究的時候,我對其中測量公民社會結構維度的一個指標印象頗深,即組織之間的網絡和支持結構。當時的研究表明,中國非營利組織之間的網絡結構、支持機構非常脆弱。此后的十余年間,我們觀察到國內各類非營利組織之間的交流愈加廣泛,網絡越來越密,也出現了若干類型不同的支持性組織,但總體上仍處于初級階段。這一年在美國一個普通小鎮上的調查,讓我真正對美國非營利組織之間的網絡聯系以及支持組織有了深刻的感悟,其聯系的廣泛性、持久性、深入性、多樣性,確實超過我之前的想象。
簡單地說,當地的非營利組織之間構成了兩類網絡結構。
一類可以稱之為平行網絡。該網絡中所有的非營利組織之間是交流與合作的關系,彼此之間沒有隸屬關系。例如兩家兒童托管機構共享校車服務,一家為大齡智障人士服務的機構Stone Belt 與社區廚房合作了“手拉手項目”,智障人士為社區廚房提供志愿服務,也同時獲得了接觸社區的機會。
另一類可以稱之為垂直網絡。在垂直網絡中,有一個組織位于核心位置,起到支持性作用。垂直網絡又可以包括幾種形式,一是某一專業機構對其會員的某領域支持性服務,例如食物銀行對其眾多會員的食品發放服務,只有通過評估獲得了會員資質,才可能得到食物銀行的服務;二是社區綜合發展機構對一線組織的支持,如聯合之路對其25家會員機構的撥款資助,以及社區基金會通過項目資助和設立機構捐贈基金對社區其他非營利組織的培育支持;三是全國總部對地方分支機構的支持,如小鎮上的兒童托管機構Boys & Girls Clubs, Big Brothers Big Sisters等都是全美連鎖的機構,在全美各地有幾千家地方機構,共享Logo和服務理念,但各地方機構獨立運作。每一個非營利組織通常都同時處于平行網絡和垂直網絡之中,不同的網絡結構為其帶來不同的社會資源。
無處不在的籌款活動
在美國,作為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小鎮的一份子,我切身體驗了各種各樣的籌款和捐款活動:走路籌款、大災捐款、消費捐款、實物捐贈等等;捐款對象既包括幾乎天天打交道的公立小學,也包括千里之外的陌生非營利組織;捐贈形式包括現金、支票、實物、電子支付等等。在美生活僅一年的我們,尚且如此近距離地體驗捐款,更不要說真正的老美了,不管是否有宗教信仰,捐贈是其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
每年的感恩節到圣誕節期間,算是美國不成文的籌款季,很多機構在這個時候進行比較大型的募款活動。例如聯合之路的工作場所勸募宣傳多是在這個時間進行。食物銀行會在這個時候在很多企業、學校等機構門口放置食品募捐箱,學校也會給家長發郵件號召小朋友捐贈食物。一些公寓管理處會協助相關非營利組織在小區內發放募捐信,設置募捐箱。除了捐款季,一年中平時的捐贈也是形式多樣。還是以食物銀行為例,我們曾經在郵箱里收到過食物銀行與郵局的合作募捐,在指定的日期,用戶只需要把一袋待捐贈的罐裝或盒裝食品放在自家的信箱上,郵遞員就會在送信的時候順便拿走,再統一捐給食物銀行。此外,遍及全美各地的二手商店也隨時歡迎居民捐贈,只要把待捐物品送到二手商店的捐贈接收處,剩下的事情就交給商店工作人員及志愿者完成了。幾天后,你就可以看到自家的閑置物品又擺上二手商店的柜臺,提供給其他有需要的人們。
不僅僅是非營利組織,美國的公立學校本身也有相當多的籌款活動。我女兒所在小學的家委會只在學校層面上設立,完全開放,全校各個年級的任何家長都可以參加任何一次會議。家委會的作用絕不同于國內的家委會,與學習幾乎無關,基本上就干一件事—籌款。據說,這一年學校要整修操場,資金缺口10萬美金,就靠家委會使出渾身解數籌款。學校會隔三差五地發郵件或紙條,寫著憑此單到某披薩店/溜冰場等場所消費,商家會有一定的捐贈。學校一年里還舉行了幾次大型活動,有的活動號召家長捐些活動物資,無非是紙盤紙碗、小食品等,有的活動有一定的參與費用,要提前購買游戲幣入場參加,這些資金也全部屬于學校的年度籌款。
多樣便捷的捐款憑證
雖然我沒能在美國體驗報稅及免稅,但因為多次捐贈,也得到了多種免稅憑證。美國任何接受捐贈的機構都可以出具免稅證明,免稅證明的形式也各式各樣。支票、郵件甚至是學校發來的一張寫有捐款人姓名和用途的信函,都可以作為報稅的免稅憑證。
初到美國,在辦理完銀行卡之后,銀行發給我一本厚厚的支票,這讓從未用過支票的我有些好奇。起初,使用支票基本上限于每個月繳納房租。在我參加過一次“走路籌款”活動后,我對支票在捐款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我和朋友參加了一個非營利組織舉辦的小型走路籌款活動,其形式與國內各地開展的運動籌款并無本質區別,要在活動開始前盡可能地籌款。我斗膽向我的導師提出捐款請求,慷慨的導師欣然應允,當即掏出一張支票,寫下捐款金額、捐款機構(注意,是我參加的籌款機構的名稱,可不是我的名字哦)。我把這張支票連同其它現金一起放到籌款指定的信封中,交予組織方。后來多次在周日的教堂活動中,看到老美寫好支票,放在捐款箱中。
事后想想,相比現金捐款,支票捐款確實有其優勢。第一,給自己留存捐款憑證。所有的支票都有一聯留給自己,且所有的支票兌現之后在網上銀行都有記錄,可以看到支票掃描件。第二,確保只有募款機構才能最終拿到捐款。無論是導師支持我的捐款行為,還是教友支持教會的捐款,我或是教會的某位工作人員都絕對不可能拿著支票去銀行兌換,因為抬頭寫的不是我們個人的名字。這就防止了捐款中途被貪污挪用的情況。第三,支票及其在銀行中的記錄都為報稅時的免稅提供了依據。當然,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捐款也有其更為便捷的一面(下面我將會提到),但是不可否認,支票捐款在某些特定環境下,有其特殊的優勢。
在尼泊爾地震發生之后,我通過網絡給美國兩家非營利組織捐款,分別是仁人家園(Habitat for Humanity)和 Lutheran World Relief。前者是因為我之前到該組織位于布盧明頓當地的機構調研過,該機構公信力高,是Guidestar上的金牌機構,同時該機構是致力于房屋建設的,對地震災后重建應該比較有經驗。后者是一位老美推薦的,是一家具有宗教背景的非營利組織。在網上給美國的非營利組織捐款跟網上購物基本類似,無非是輸入金額、個人姓名、地址、Email、信用卡卡號等等。記得給仁人家園捐款時,還有一欄是詢問捐款者是否隸屬于某一企業,如果屬于該機構名單上的企業員工,那么員工捐款后會有企業配比捐款。當然很遺憾,我無法填寫此欄,也就無法進一步感受如何進行配比捐款了。給這兩家機構捐款后,我立即收到了它們發出的Email,并在幾天后收到了來自兩家機構的紙質捐款確認信,這些信件可以作為報稅時的免稅憑證。由于在捐款的時候留下了Email,在此后至今的日子里,我不斷地收到這兩家機構的募款信或是項目進度情況報告,盡管不一定每一封信都認真閱讀,但這些信件的存在確實提醒著我曾經的那份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