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斷三年之后,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將于11月1日在首爾再次舉行。這標志著三國合作重回正軌,無論對東亞地區的穩定與發展,還是亞洲乃至世界經濟的復蘇都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香港大公報29日評論文章稱,在中斷三年之后,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將于11月1日在首爾再次舉行。這標志著三國合作重回正軌,無論對東亞地區的穩定與發展,還是亞洲乃至世界經濟的復蘇都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正因為所具影響深遠,所負期望重大,三國必須坦誠相待、增進互信,總結合作的經驗和教訓,珍惜合作的成就和成果,防止倒行逆施行為導致機制中斷的情況再次發生。
文章摘編如下:
合作成就巨大、貢獻突出
中日韓合作始于1999年,最初10年一直在10+3機制下進行,2008年首次進行三方會晤。在之后幾年中,中日韓逐步形成了多層次的機制化合作。
在領導人層面,確定了在保留10+3領導人會議期間會晤同時,將三國領導人單獨舉行會議機制化,每年在三國輪流舉行。截至2012年,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共舉行了五次,為中日韓合作制定整體規劃,指明前景方向。
此外,2011年還在韓國設立了三國合作秘書處,作為協調合作的常設機構,為三國合作提供支持。在政府層面,迄今中日韓三國已建立涵蓋外交、科技、財政、環保、文化、衛生等19個部長級會議機制,以及50多個政府間合作機制。在民間層面,三國確立了近百個民間合作項目,在文化、教育、旅游、地方往來、青少年交流、宗教交流等領域都有成果。
其中,中日韓合作成就最大的還要數經貿投資領域。三國間貿易額從1999年的1300多億美元增至2011年的6900多億美元,增長超過4倍,中國連續多年成為日本、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日本、韓國在中國貿易伙伴中分別位居第四位和第六位。日本、韓國成為中國重要的外資來源地。截至2011年底,日本、韓國累計對華直接投資分別接近800億和500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促進三國間經貿投資合作的協議和機制也在同步發展。中日韓投資協定談判于2007年啟動,2012年3月結束,2014年5月協定生效。在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的共識下, 2010年5月,由政府、產業、學界共同參加的中日韓自貿區聯合研究啟動,經過三方努力,2011年12月研究完成。2012年5月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決定啟動談判,并于2013年3月在首爾舉行了第一輪。
中日韓經貿合作對東亞乃至亞太的地區一體化產生了重要作用。在中日韓自貿區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東盟在2011年底提出建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的構想,得到中日韓和其他伙伴國的支持,在次年的東亞系列峰會上正式宣布啟動RCEP談判,東亞一體化向前邁出了重大一步,也為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基礎是坦誠相對、增進互信
正是由于中日韓經貿投資合作的成功,曾經有不少人認為單靠經貿關系就可以解決合作中的一切問題,并且大力宣傳所謂的“政經分離”,對于中日和韓日關系中的“政冷經熱”毫不擔憂。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由于日本政府于2012年單方面宣布釣魚島“國有化”,以及在歷史問題上日益右傾,中日、韓日就領土與歷史問題摩擦加劇,政治外交關系急劇惡化。這不僅導致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和部長會議等高層交流機制中斷,也嚴重影響了經貿合作。
2013年,中日韓的貿易總額為6814億美元,與2011年持平,并無增長。2013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同比減少4%,2014年更是出現了38.8%的創紀錄下滑。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元的,但政治關系惡化的影響是重要因素之一。
這些事實表明,中日韓之間經濟的相互依存與需求是促進合作的天然動力,但并非維持合作的必然保障。對于中日韓這樣存在深刻歷史和領土問題的鄰國來說,必須有強大而真誠的政治意愿在經貿合作的同時加強政治交流、提升政治互信,以政保經、以經促政,才能保持合作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所謂的“政經分離”方式是難以為繼的。
如今,中日韓合作重回正軌,既令人欣慰,更要倍加珍惜。中日韓合作的長久之道是在坦然面對歷史的基礎上,以誠相待,以信相安,推動中日韓自貿區早日達成協議,給三國經濟更大利好,為東亞與亞太一體化添磚加瓦,向世界經濟復蘇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