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探索建立保障房建設、分配和管理的新模式,累計解決10萬余戶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實現保障房“叫好又叫座”;創新管理激活“沉睡”資金,有效破解住宅維修資金“使用難”,并促進資金增值。
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探索建立保障房建設、分配和管理的新模式,累計解決10萬余戶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實現保障房“叫好又叫座”;創新管理激活“沉睡”資金,有效破解住宅維修資金“使用難”,并促進資金增值。
——創新保障房“建分管”模式實現“叫好又叫座”
讓低收入群體“住有所居”,是實現全體百姓“安居夢”的關鍵。近年來,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大量竣工,但一些項目選址偏遠、配套設施不完善、分配管理不規范,導致建成后“叫好不叫座”,甚至出現“寧住城里一張床、不住郊區保障房”的現象。
濟南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局長劉勝凱說,濟南市本著方便宜居的原則,舍得在城市中心建設保障房。政府建設的11個廉租房小區都位于市區“黃金地段”,以小地塊建設為主,直接聯通周邊公共服務設施;6個公租房項目均分布在城市二環路周邊,與配套設施零距離對接,既方便群眾就近選擇,又節約政府基礎設施的重復投資。
記者在住有552戶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小區天成新居看到,這里離繁華熱鬧的濟南火車站僅300多米遠,門口有19條公交車可供出行,周邊有多個農貿市場、大型超市以及醫院、幼兒園和小學。
公平陽光分配是保障房的“生命線”。2011年,濟南率先建成運行全國首個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并與住房保障管理、地稅征管、人民銀行征信等系統連接,實現比對信息共享。同時,建立保障房分配對象、標準、程序、過程、房源、結果“六公開”的分配制度,實現審核分配全過程“電腦說了算”,電視、網絡同步直播。
記者看到,電子審核系統將申請保障房的各項準入條件、審核規定、工作時限等,用計算機程序進行設置和固化。一旦超出規定要求,系統會自動彈出預警提示,有效杜絕了人為因素干擾。
為防止保障房小區可能成為城市里的“貧民窟”,濟南市在全國首創集租賃管理、社區管理、治安管理、自我管理、物業服務和愛心服務“六位一體”的保障房綜合運行管理模式,積極推行“人房共管”,將保障房小區建成和諧家園。
今年58歲的天成新居住戶段升滿,從軍隊轉業后上班的企業倒閉了,個人創業又遭受挫折,夫妻離異后居無定所,人生陷入低谷,曾是上訪專業戶。2008年,他通過優先搖號住上了3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
截至目前,濟南市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6.85萬套,分配保障性住房6萬余套,向1.05萬戶家庭發放租賃補貼1.18億元,累計解決了10萬余戶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沒有發生一起騙取廉租房實物配租保障及分配不公投訴的事件,全市廉租房小區入住率和房租收繳率均達100%。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說,濟南市創新保障房“建分管”的模式,讓困難群眾真正住得上、住得好,值得肯定。
——管理創新激活“沉睡”資金破解維修資金“使用難”
住房維修資金被稱為房屋的“養老金”。數據顯示,全國這一資金規模已達萬億元,但普遍存在維修資金使用率和使用效率“雙低”問題。
濟南市住房維修資金管理中心副主任劉保瑞說,由于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房改時,各單位在提取維修資金時把資金存到一個賬戶,未實行按幢建賬。根據我國2007年出臺的《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辦法》,已售公房維修資金使用前必須按幢建賬。
為破解這一難題,濟南市房管、財政、國資等部門聯合成立已售公房維修資金建賬工作領導小組,數百次深入企事業單位上門指導建賬。截至目前,全市1100家單位中已指導完成建賬的單位約千家,有效盤活了12億元“沉睡”維修資金,“解凍”資金占全市直單位已售公房維修資金總額的90%以上。
根據我國《維修資金管理辦法》等規定,住房維修資金的使用必須經過分攤范圍內占業主戶數和面積的雙2/3同意。但目前征求業主意見普遍采用業主手工簽字方式進行,決策方式單一、決策效率低,“保障線”成為制約使用的“高門檻”。
劉勝凱介紹,2013年濟南市研發了全國首個業主自治管理平臺,創新引入互聯網投票、短信投票等便捷化的投票方式,消除了業主投票表決的時空障礙。
建成已近10年的濟南富翔天地小區,近年來下水道等一些公共設施時常因老化需維修。小區物業經理張少林說:“過去從挨家挨戶征求居民意見到申請資金維修完,起碼要用個把月。現在借助‘業主自治管理平臺’,居民可直接上網或回復手機短信對維修項目進行投票,前后一個星期就能完事。”目前,全市已有200多個維修項目實現了這種高效投票。
據統計,截至目前,濟南市住房維修資金歸集額達到50多億元,去年使用額超過5000萬元;累計已有10萬余戶商品房業主、7000余幢房改房居民受益。
維修資金既要“管好”“用好”,又要“增值”。劉保瑞說,以往維修資金存款都是銀行活期利率,經與銀行協商,濟南市制定組合存款方案,在保證資金安全前提下,在全國率先試點對存款進行定期組合存款,平均年利率達到3.54%,且增值收益全部分配到業主賬戶。業主可上網自主查詢余額和支取明細,提高了資金保值和管理的透明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等專家認為,濟南市探索建立的住宅維修資金管理制度更加規范化和便捷化,有效破解了維修資金“使用難”,值得借鑒。
——變“群眾找我”為“我找群眾” 全方位人性化服務暖人心
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與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窗口”服務好不好,最終折射的是黨和政府的形象。以房產交易為例,濟南各房產交易廳每年共辦理近40萬件各類房產業務,接待群眾100多萬人次。
劉勝凱說,濟南房管變管理為服務,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想方設法為群眾服務,創新手段打造“全方位、全時段、全覆蓋”的窗口服務新模式,為民解難題、辦實事、做好事。
為解決前來辦證市民工作日需請假、停車難、排長隊等問題,濟南房管實行每周七天工作制和延時錯時服務,并搭建網上服務平臺,讓群眾足不出戶實現房屋交易登記業務的網上預受理、網上抵押申報、網上預約登記、網上繳費等。比如,通過房屋抵押登記網上申請,辦理業務人數減少了一半,一筆業務在窗口的辦理時間縮短為原來1/4.
濟南市房屋產權登記中心主任杜建剛說,濟南在全國率先啟用首輛功能完備的房管流動服務車,先后組建起8支的流動服務隊,累計深入數百個社區和企業,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迅速完成房產登記、保障房申請、維修資金繳存等全套房管業務。目前,濟南房管流動服務經驗已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