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證券交易所周五(10月30日)表示,將推動設立創業板專門層次,以滿足尚未盈利、及已實現盈利但尚未補虧的互聯網和科技創新企業上市融資需求;同時研究推動在創業板試行小額快速換股并購制度,以及豐富并購重組支付工具等。
深交所稱,創業板將會設置差異化的上市條件,淡化以盈利為單一指標的估值理念,更加貼近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律和現實需求。例如,通過增設一套營業收入規模的指標和一套市值指標,適應目前尚未盈利但具有較大發展前景、投資者認可其價值的企業上市。
另外,設立創業板專門層次,也為中概股回歸提供快速上市渠道。同時也在研究目前在海外上市的企業拆除VIE相關問題,迎接紅籌企業回歸,也讓國內投資者得以分享企業高速成長的收益。
隨著并購重組市場化的持續推進,創業板公司也在謀求外延式擴張。證監會取消以現金方式進行的并購重組行政許可后,大幅提升了并購重組效率。以創業板為例,2014年度共發生370單股權收購,其中240單交易金額在1億元人民幣以下,占比達到65%,上市公司在進行這些小額并購時均以現金方式進行,效率較高。但上市公司自身存在資金壓力,以現金方式進行主要是出于時間成本和交易效率考慮,如能快速發行小額股份,將較大程度地緩解公司資金壓力,促進公司利用資本工具推動產業整合和轉型升級。
在并購重組支付工具方面,相比國外成熟市場,目前上市公司可選品種較為有限。未來創業板將繼續研究推動支付工具創新,為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提供更大的靈活度。
自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掛牌上市以來,到2015年9月30日,創業板共有484家上市公司。六年以來,創業板公司平均收入規模由2009年的3.05億元,增長至2014年的8.25億元,增幅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