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債在2015年的興起,并非一日之功,可謂“厚積薄發”。作為一種最市場化的債券,其今年的異軍突起,可謂利用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三大時機。
公司債在2015年的興起,并非一日之功,可謂“厚積薄發”。作為一種最市場化的債券,其今年的異軍突起,可謂利用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三大時機。
中國的債券市場,長期以來是企業債一統天下。作為計劃經濟的產物,企業債采用審批制,缺乏活力,嚴重抑制了企業直接融資的需求。2005年以來,人民銀行推出短期融資券,吹響了債券市場化的號角,之后在短融成功的基礎上,又推出直接與企業債券競爭的中票,可以說是債券市場的第一次革命。但人民銀行沒有監管債券市場的職權,銀行間市場也不適用《證券法》,所以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的發展,畢竟“名不正,言不順”,在其引起一番轟動后,債券市場重新歸于沉寂,直至今年初以來公司債的勃發。
根據數據,截至10月13日,2015年共發行公司債414只,發行規模4287億元,而去年同期,僅有367只公司債發行,規模共計1058.14億元,相差達4倍!
公司債的興起,并非一日之功,可謂“厚積薄發”。從長期趨勢看,公司債的興起,以及短期融資券、中票和企業債券的衰落,是必然的事情。但公司債作為一種最市場化的債券,要贏得自己的地位,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今年公司債的興起,正是利用了這樣的時機。
天時,就是國務院于去年10月份發布的43號文。43號文對地方融資平臺進行了清理,而地方融資平臺,多通過發改委發行企業債的變種——— 城投債。所以,43號文一出,城投債急劇下降。
但地方政府融資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在城投債受到清理,中票沒有跟上的情況下,公司債的勃發是題中應有之義。在此背景下,企業債、公司債和中票在債券市場中的格局隨之發生變化:根據W ind統計,今年8月份,公司債單月發行規模已經超過了當期中票,同時企業債所占的市場份額不斷呈下降趨勢。
其中,最重要的是類平臺企業的興起。由于不能像以前那樣發行城投債,地方政府成立了類平臺公司,之所以稱為類平臺公司,是因為這些平臺公司是不在監管部門“黑名單”上的那些地方融資平臺。這些類平臺公司,從不透明的銀行間市場,轉戰交易所市場,采用公司債這種更為市場化和法治化的債券形式進行融資。
這些類平臺公司發行公司債,會不會增加公司債的風險呢?其實,地方融資平臺發行的債券違約,是一種小概率事件。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需要漸進性的方式解決,而不可能一下就切斷地方政府的融資來源。在限制地方政府用城投債融資的同時,一定要同時給出路,用更為市場化的公司債,來“置換”企業債券。
具體而言,這種“置換”,是一種廣義的資產證券化,即將地方政府所欠的銀行貸款、信托等“影子銀行”資產,轉化為標準化的債券,是“一箭雙雕”之舉:既可以繼續為地方融資平臺提供資金,又可以將行政性的企業債券轉化為公司債,接受《證券法》的管轄。其做法,與前不久實施的將同為銀行貸款、信托等“影子銀行”資產,轉化為地方債券,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說,企業債的兩塊都已經逐步實現市場化:城投債被置換為地方債券,而一般企業債逐漸被公司債所置換。
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房地產業和地方基礎設施投資對于拉動經濟有著特別的意義。首先,房地產企業非常高興,信托、貸款等非標資產被置換成公司債,而利率只有4%-5%。地方政府感覺也受惠,今年人大批的地方債券額度3.2萬億元,用來置換銀行貸款、信托等非標資產。現在地方債券已經發行了一大半,資金面也沒有出現緊張的情況。
“人和”主要體現在證監會實行的市場化改革。2015年1月,證監會發布《公司債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是債券市場法治化建設的新篇章。這個《辦法》,上依《證券法》,有立法來源;下有相應業務規則進行支撐,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參考先進國家如美國證券法的做法,證監會將發債審批流程簡化。目前,小公募、私募債的發行盡量控制在1個月以內,基本與美國20日的標準接近。而銀行間債券市場中票的發行時間平均為2個月,而企業債審批時間更長達6個月。縮短審查流程時間,不但可以降低發行成本,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尋租空間??梢哉f,審查時間越長,發行過程中出現腐敗的可能性就越大。
證監會這次債券新政,為市場化、法治化的債券市場監管體制形成,打下堅實基礎。加強信息披露、減少行政審查,債券發行工作要做的,是將“蘋果”的好處呈現出來,同時也將“蘋果”上的問題如蟲洞也體現出來,由投資人自己來挑選,而不是像之前那樣,由監管機構來挑選。
在加快審核時間的同時,這次新政另外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擴大了發行主體。以前的公司債,只有兩三千家上市公司有發行資格,而在新政后,所有的公司制法人都可以發行。這樣,普通企業也能通過債券取得融資。這是革命性的,因為以前能夠進行債券融資的,只有大型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
“地利”,主要是指充裕的資金提供了機會。制度只是搭建了平臺,公司債的興起,還需要資金之薪來點燃。事實上,公司債改革正得其時,監管層暫停IPO,大量資金退出股市,為公司債市場帶來近萬億的資金增量,備足了彈藥。
在制度方面,公司債更具有優勢,之所以長期發展不起來,就是資金方面,沒有銀行間市場充裕。此前,證監會成立了大宗交易平臺,想吸引商業銀行到交易所市場,但銀行方面反應寥寥?,F在,趁著資金充裕的東風,公司債實現了突破。中國已經進入低利率時代,在全球量化寬松的背景下,流動性充足的情況會持續一段時間,這就為公司債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