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銀行的負債就是存款,資產就是貸款,盈利模式就是利差。未來銀行的競爭是資產的競爭,也是風控能力的競爭。
過去銀行的負債就是存款,資產就是貸款,盈利模式就是利差。未來銀行的競爭是資產的競爭,也是風控能力的競爭。
誕生十多年的商業銀行理財走到今天,對于增加普通大眾的財產收入,支撐實體經濟的作用自不必多言。但發展至今不可忽視的是,商業銀行理財在信息披露與公募基金方面有所欠缺,同時,還存在銀行信用的擔保、剛性兌付問題。
在大資管時代的今天,跨界競爭成為常態,資產管理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金融業態走到金融體系舞臺中央。當商業銀行紛紛將大資管作為自己戰略轉型的重要選擇路徑時,更需要冷靜地思考,銀行的理財如何真正地“多維度”轉型和創新。
對于商業銀行理財,不僅僅只是產品上給它冠一個所謂的凈值開放型產品形式,還包括制度如何安排,大資管平臺、IT系統、投資平臺、風控系統的搭建。上述工作都是任重道遠,如無突破,商業銀行的資產管理之路很難走得更遠。
大資管業態的現狀
目前中國大資管規模為60多萬億,但其中不乏交叉計算,實質數字約為40多萬億。我們說“大資管”、“泛資管”,主要因為現在的資管是跨界的、混業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是大資管。
市場按照監管來說可以分為銀監系統、證監系統、保監系統。銀監系統的理財信托目前基本占比最大;其次是證監系統;保監系統的口徑分得較小,可以忽略不計。但是這幾年證監系的資管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
再來看全球的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格局, 貝萊德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機構,但是這家機構最早是一家IT公司,專門做資產管理組合系統、風險管理系統。這凸顯在資產管理平臺當中IT的支持是何等重要,包括現在很多量化對沖投資都采用模型來做。很多量化投資經理都是學數學、計算機、物理學出身,運用到很多因子分析、指數對沖,建立了很多優秀的模型。
從國際上看,規模較大的資產管理機構的母體都是商業銀行,這說明商業銀行在大資管的競爭中存在特有優勢。因此,無論是資產端還是負債端都有相當數量的客戶,有渠道,有很嚴密的專業團隊的體系,有人才隊伍。很多銀行有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牌照優勢已經具備,商業銀行轉型做資產管理是有它的優勢的,關鍵是怎么布局來真正形成先發優勢。
另外,中國處在新興市場國家,無論財富的增長、經濟的發展,都給資產管理行業帶來了新的機會。國外咨詢機構麥肯錫公司預測未來十年中國的資產管理市場年增長將超過20%,包括歐美等國傳統的大型全球跨國資產管理機構,正在向亞洲、南美、中東等一些資產管理蓬勃發展的市場滲透。所以說銀行面臨的競爭, 不僅僅是一個券商系、保險系機構的競爭,還面臨國際競爭。
從理財投資的角度來說,有我們熟悉的股票、債券等等,這些屬于標準化的資產,還有銀行熟悉的非標、黃金、房地產等等,這些非標資產或者叫另類資產。所以從標準到另類,從產品的發行方式來說,可以把它分為公募方式發行和私募方式發行。越是標準的產品越適合用公募方式發行,越是非標或是另類的產品越適合用私募方式發行。現在互聯網、P2P公司希望把非標產品以半公募、半私募的方式發行,它就是創新,嚴格來說它們都是非標產品。但是它現在采取互聯網發行的方式,實際上已經是公募的方式發行,這些后續會帶來很多新的金融風險問題。
“互聯網+ 金融”概念正興,市場需要多一些理性,既要對新業態包容,也要考慮金融安全問題。現下,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存款顯得不那么重要,現在的負債是多元化的,過去銀行的負債就是存款,資產就是貸款,盈利模式就是利差。
未來銀行的競爭是資產的競爭,是風控能力的競爭。所以銀行必須要培育研究能力、投資能力、交易能力,在錯配的信用當中尋找機會,這些都是未來銀行資管需要考慮的。
商業銀行投資策略的思考
首先,必須滿足多元化的客戶需求。筆者前段時期遇到一個朋友,說本想給孩子買一個學區房,結果在股市耽擱一陣時間,現在學區房的錢也沒了,而學區的房價又大漲。實際上買學區房的錢是不能做股票的,這就是資產錯配,要命的錢、保命的錢、保本的錢、生錢的錢這就形成了不同的財產組合。但是,銀行理財能不能把傳統理財和銀行的創新資管分類監管?傳統的理財剛性兌付可以,但銀行資管還可以做一些創新的理財,專門針對一些私行客戶做一些新三板和股權投資、項目融資、海外產品進行組合配置。前幾年,國內富豪的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房地產領域、能源行業(不是生產能源,而是挖煤礦)。而目前TMT 行業和高科技公司等已經成為中國新一代高凈值客戶成長的來源之一,這是中國經濟轉型出現的可喜局面。以前福布斯排行榜中,所有的富豪都和房地產有關,真正搞實體經濟出身的基本沒有,但是現在有所不同。隨著房地產常態化,礦產走向低谷,今后高科技行業對財富的積累會顯得越來越多。
其次,資產管理需要跨界資產配置能力。主要是債權投資,還有資產證券化(ABS)等。當前,債券市場最大的問題是流通,所謂的凈值管理,在交易價格沒有成交率就是無效價格, 并無意義。另外股權投資對商業銀行來說,是市場股權投資所必須的,但比例較小,這類跨界配置,需要從債券市場走向股權市場。
最后,資產管理是全球化的。人民幣的突然貶值,普通百姓都在擔心人民幣資產的穩健程度,從居民保值增值的角度有這一需求。從更大的戰略來說,中國要從經濟大國、制造業大國、貿易大國,成長為投資大國,需要國家策略,如金磚國家銀行、亞投行、一帶一路、私募基金等等。中國資本要出去,同時人民幣逐步國際化,使得在海外形成大量離岸人民幣,人民幣在國外大概有2萬多億。以目前的跨境人民幣結算,中國的對外貿易使用能力是23%,這個規模比較低,中國正在積極推進人民幣跨境和人民幣結算。我們和亞洲國家貿易使用人民幣的結算已經超過50%,但是在全球人民幣的比例只有2%~3%。
全球幾大結算貨幣包括: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等,人民幣在儲備貨幣中的比例較小,隨著人民幣國際步伐的加快,離岸人民幣市場也在逐漸形成。中國成為走出去的投資大國,讓大量離岸人民幣在中國來投資,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會帶來很大幫助。中國要尋求更多的話語權,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最近已經做出較多努力,但涉及大國的博弈,每走一步都步履艱難。但是不管怎么說,跨境投資能夠分享全球經濟發展的成果,還可以在全球經濟變化的周期當中尋求機會。
資金走出去的通道,包括QFII/RQFII、QFLP等。但核心的問題是,投哪一個國家、投什么幣種、投什么資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還有杠桿利差,通過交易獲取杠桿利差,有些規模很小可以放杠桿,這就是銀行理財的痛。銀行的理財放杠桿向誰放?向誰融資?這種盈利模式做不大,一個公募基金、貨幣基金或者債券基金,有100億債券,70%杠桿融資,向誰融資?
如果商業銀行預期收益率都是類債券基金且全部是標準化資產,想要提高收益就需要加入杠桿,但使用杠桿就會融不到資金,因為這個市場太龐大了。資產管理可以通過交易解決管理風險、利率風險、進行套利。現在人民幣和美元匯率在紐約有一個價格,在香港有一個價格,在國內有一個價格,這就是三角套,套利、套匯是好事情,套匯的結果就是市場均衡。
資產管理一定要尋找最優秀的投資者,也就是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機構要搭建一個很重要的投資管理平臺,這個投資管理平臺要擁有出色的基金經理人,基金經理人是市場血拼出來的,優秀的基金經理人10萬人出個位數,所以不要去配,商業銀行要知道好的基金經理在哪里,好在哪里,為什么賺錢,它使用什么策略, 包括風控、團隊支持及其收益。
商業銀行不求擁有這些鳳毛麟角的出色基金經理人,但是可以讓他們為銀行服務,這是資產管理以后要大力開展的MOM和FOF。一個市場管理機構需要這樣的投資管理,而不是最優秀的基金經理人。依靠一位著名的基金經理人把資產管理機構搞好,筆者覺得是一個美好的愿望。資產管理還是要靠科學、靠系統。為什么貝萊德那么強大,它是IT公司出身,它是通過系統管理風險、管理交易、管理人,當然這個系統是由人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