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資產配置時挑選的產品,應該從整體配置組合來看;將該類資產放入配置組合中要看是否對原有資產有貢獻;產品本身單獨運行時,要考察其投入產出比是否合適。
海外資產配置時挑選的產品,應該從整體配置組合來看;將該類資產放入配置組合中要看是否對原有資產有貢獻;產品本身單獨運行時,要考察其投入產出比是否合適。
自8月11日,央行公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2298,下調幅度達1.9%,人民幣中間價突貶超1000點創歷史最大降幅。
人民幣貶值成將會引發本幣資產估值下降,導致金融、地產等相關板塊走弱,拖累整體大盤,A股或將伴隨下跌;早期從海外涌入國內的資金,因人民幣貶值而流出中國,或不敢再輕易進入中國市場,主推國內住房資產價格下跌;另外,對于中國高凈值企業家而言,人民幣貶值更會使得投融資成本增加,運營壓力增大。
那么在如此風浪之下,國內客戶如何分散風險以實現資產的穩步增長?除了選擇QDII產品外,是否還有其他辦法可以有效配置海外資產?未來國內與國外分別有哪些投資標的值得我們投資者去關注?民生銀行私人銀行部資深投資顧問洪曦對此進行了解讀:
海外資產配置勢在必行
在國內私人銀行從業的七年間,曾問過一位企業家兩個問題。其一,中國GDP占全球總量是多少?但他并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談到“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里”或許無人不曉,但企業家對于當時中國GDP全球占有率問題則并不了解。如今已經占有10%左右,GDP全球占有率最多是美國,第二位是中國,美國是中國的兩倍。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增長非???,另一方面,這些錢無論如何配置仍然是中國的資產。
其二,你知道主權評級嗎?該企業家也不了解。事實上,當時很多外資銀行,且不論花旗、渣打等一線,就算是荷蘭、法新等在中國發展規模較小的銀行,其主權評級都比中國的銀行高,然而大家往往忽視了資產安全這一點。
關注資產配置,首先要關注的話題就是法律結果。對于資產積累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家而言,出生地不可選擇,但是國籍可選,最重要的是法律可以選擇。特別是涉及到家族信托全球避稅時問題時,需要選擇好資產搭配,充分享受當地的稅制,即法律安排,在更加安全的架構下,進行資產管理。
當個人財富累積到一定程度,必須要進行資產配置。然而從產品角度來說,大家更多考慮的是產品回報率的問題,而不是全球配置問題。但中國高凈值客戶從10年前開始就需要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資產配置,現時更為需要,因為中國經濟已經面臨下行。
從宏觀層面來看,有觀點認為,在中國現行的政經體制下,經濟效益已發揮到極致。如此,必須經過上層改革,全要素調整制度安排,才可能重新釋放出能量,改善經濟效益。以國企改革為例,很多制度安排如果不做調整仍然停留在體制內,那么GDP依然會下行。
在2007年A股達到6000點,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到達了一個相對頂部,但沒有預料它一下跌得那么深。事實上QDII也是一種被動投資,如果不買對沖基金,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買股票都是有風險。所以高凈值人群出現虧損,并非QDII本身的問題,因為其本身是通道,處在高位下跌,關鍵是風險收益特性使然。
一方面,從當前中國經濟來看,前段時間市場對國企改革并不買賬,有賴進一步調整改革。習近平訪美非常重要,GDP前兩大國的握手不僅對本國,也對其他國家有益。對“一帶一路”、亞投行都有促進,由此產生發展驅動力,推動全球資產配置。
另一方面,人民幣、股票、房地產都存在下行預期,包括最近外匯占款下降非???,很多人到香港、境外購買保險,這是一個范本,都反映出有人在拋人民幣,持有非移民資產。這種預期目前仍在加強。在目前看不到高歌猛進的情況下,未來經濟可能會緩步前行。過去銀行、信托做非標業務,在經濟環境好的時候,可以找到房地產來容納支撐較高的收益率,而如今已找不到一個行業可以消化如此之多的錢,支持如此高的收益率。大家已經不知道要投什么了,這其實是一個向外的驅動力。
對于投資個人而言,談到人民幣資產,主要涉及到三大方面:貨幣、A股、房產。然而從整體來看,這三個方面都不容樂觀。特別是三線房產,從對沖基金角度來看,如果房產不是用于居住,而是作為投資品進行租售,則經濟難以支撐,或低于無風險收益率。如果有房產指數,有人可能直接做空,這其中就有對沖空間。都說資產配置是科學與藝術結合,但國際上的資產配置已經越發向科學遞進。
免費的午餐——多元化資產配置
從全球資產配置原理而言,多元化資產配置,即分散資產,事實上是免費的午餐。從資產配置原理與金融品種來看,每增加一項資產要判斷其是否有利于資產配置組合。即對原有存量資產來說,要看新加入的資產是否對資產組合有正貢獻。
從投資邏輯而言,只要增加相關性小甚至負相關資產,對整個資產收益和資產安全有正向幫助。所以,什么是多元化?比如持有一國股票,國家對實體經濟的支撐有一定邊界和定價關系,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飽和,繼續配置本國資產,其相關性就很高,而配置其它國家資產其實就是降低了相關度,空間不同。此外,在同一屬地、同一時間配置的投資標的不同,也可降低相關度。這其實已被論證,就是為客戶尋找無限增加風險邊際的收益,增加分散度。
常見的本國大類資產配置完成,會開始配置另類資產,另類資產的一大部分就是衍生品。衍生品在海外的配置比例其實已經接近大類資產配置。另外,藝術品投資本身和傳統投向相關度比較低。這不是從收益來看,而是從風險相關性來看,就是不斷延展分散度。
當下尋找哪些投資標的?
配置海外資產時,要找和中國資產不相關的投資標的,獨立考核其收益是優良的,放到國內客戶的資產配置里對整個資產組合起到正向作用,最理想的狀態是呈負相關關系。
國內和海外的高凈值客戶在資產配置上有明顯不同。首先,中國房地產配置比例非常高,超過60%,而發達國家客戶的房地產配置比例則低于10%,過去兩年都在5%~8%之間,且多為商事交易類地產,現金流較為穩定。中國高凈值客戶買的多為住宅、別墅、商鋪等,很多商鋪都已經出現出售困難;其次,發達國家的高凈值客戶資產全球配置占比很大,而中國高凈值客戶在這方面非常少,約占不到2%,這其中港股占大部分,對于美股或全球其他配置則少之又少。
中國投資海外資產也是從房地產開始,從投資海外的REITs、海外能源開始入手,還有對沖基金。對沖基金是從計算機發展起來的量化交易,很多流動性資產是高傭金,頻繁交易,用數理統計去構建模型,以此判斷市場交易的盈利模式,這類基金比例也非常高。
對沖基金火熱本身約等于資金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套利。如果資金在實體經濟中,則作為流動資金或是產業資本活動;如果實體經濟不景氣,就會流向金融領域,到一級資本市場去炒債權股,依然和實體經濟有關聯。但對沖基金的本質并非購買股票或債券,其背后邏輯是假設交易方式和人們的心理博弈,提出用數學抽象做出模型進行交易,并非買入并持有,而是通過交易賺錢,這實際上更加遠離實體經濟。在整個國內資產配置中,對沖基金是最后一站,對沖基金一旦飽和,經濟就會下行。
這里有三個指標,以此來判斷對沖基金的飽和度:全球對沖基金約為2.5萬億美元,金融資產約為85萬美元,中國金融資產約為150萬人民幣,如果從個股期權出來,對沖基金規模上千萬是很正常的。
如此俯瞰中國資產配置板塊,還有較大空間,資產配置縱深還不夠,尚可以容納一定資金。所以,無論是內在投資原理驅動,還是外在因素驅動都需要金融的參與。
以火爆的房地產市場為例,由于過去二、三十年金融市場和外匯管制比較嚴格,經濟上行迫切需要通過房地產來消化。事實上,個人認為中國造富最長的一個波段、最集中的行業也正是房地產的火爆階段。比例失衡后,國際化既是自身需要,也是被迫倒逼,同樣會威脅到QDII、QDII2等,事實上海外配置都是在這兩個系統中打洞建立管道,管道越多,這兩個策略越接近,策略配置也會越接近,套利空間會縮小接近套平。境外人民幣和境內人民幣匯率會更趨近一致,時間會更短。
所以,如何挑選產品?應該從整體配置來考察,而非單獨產品。要看配置里都有什么,將該類資產放入配置組合中是否有貢獻;產品本身單獨運行時,要考察其投入產出比是否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