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房企利潤趨低甚至徘徊在生死一線間,都將成為新標準落地的巨大挑戰。而另一個層面,新的建筑節能標準對開發商以及相關企業來說也是一大考驗。
社會總能耗“三座大山”之一的建筑能耗與日俱增,以致國家開始頻頻“出招”。據不完全統計,僅10月1日,正式實施的更高要求的國家級新建筑節能標準和地方標準就有4個,整治建筑節能頑疾的決心和力度可見一斑。
但新標準似乎沒有趕上好時候。在房地產不景氣的檔口,新建筑節能標準令開發商們愛恨交加。
“高要求的節能標準意味著建筑材料要更節能環保,設計更優化,意味著造價會提上去,這對實力強的大型開發商影響并不大,但對掙扎在生死線上的中小型開發商來說,成本的增加,也許就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10月23日,廣東一家知名開發商綠色建筑中心負責人在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采訪時坦言。
如此,房企利潤趨低甚至徘徊在生死一線間,都將成為新標準落地的巨大挑戰。而另一個層面,新的建筑節能標準對開發商以及相關企業來說也是一大考驗。
新標準“大考”
“新的公共建筑節能標準已正式實施了,但我看到我們內部還有一些工程項目采用的是舊標準。”上述開發商綠建負責人向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透露。
而他所說的公共建筑節能標準正是今年10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的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與之同日實施的還有山東民用建筑節能75%高標準,新疆民用建筑供熱節能新標準(民用建筑65%以上節能標準)、貴州民用建筑綠色建筑標準等。
國家級和地方級節能標準的同步實施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整治建筑節能頑疾的決心和力度的體現。
而新標準中節能量指標與要求似乎更令建筑師以及開發商所關心。比如,公共建筑節能標準中的具體指標,如全面提升冷源設備及系統的能效強制性要求且分氣候區進行規定:和2005年版標準相比,由于供暖、通風空調和照明等用能設備能效的提升,可帶來14%~19%的節能量。
建筑師楊歡認為,現實中要想提升近兩成節能量絕非易事。對于建筑主體單位來說,提升設備或者建筑結構性能,意味著可能要增加投入,在地產形勢并不景氣的當下,這種可行性又蒙上了一層模糊的面紗。
北京興創投資有限公司采購工程師劉琰萍坦言:“節能標準提高,直接體現在保溫性能的要求更高,比如門窗的K值,建筑保溫材料的建筑防火和保溫性能等,要想把這些建材性能提高一定水平,造價就得上去。”
“新標準引發的造價提高對實力強的大型開發商影響并不大;但是對掙扎在生死線上的中小型開發商來說,成本的增加,也許就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上述開發商綠建負責人分析指出。
在垂死掙扎中的房企可能沒有心思理會這些新建筑節能標準,而對大型開發商來說有效落地也有待檢驗,這在上述開發商的內部就可見端倪。
不難看出,僅公共建筑節能新標準的一項指標的提升就成為了開發商的重負,其他方面的高要求勢必會給它們帶來更多新挑戰。加之,地方更高要求的建筑節能標準也同步實施,多項新標準疊加實行對于甲方來說,又是一道艱巨的考驗。
不難看出,新標準在具體實施和推行過程中難關不少。
破題建筑高能耗
“當前,新建筑標準的確遇到了困難,但有標準總比沒有標準好,國內高建筑能耗的現狀仍不樂觀。”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黃俊鵬表示。
如今,我國建筑總能耗的壓力越來越大。來自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建筑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比率已從1978年的10%增加到目前的33%左右。
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就曾多次指出,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與資源短缺的矛盾愈加明顯,據住建部測算,如果不采取、不推行建筑節能或者綠色建筑,2020年中國建筑的能耗將達到11億噸標準煤,是目前建筑所消耗能源的三倍以上。
特別是,能耗數倍高于居住建筑的公共建筑日益引發了整個社會的關注。盡管從2005年開始,住建部就出臺了《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節能率越過民用建筑最初30%水平一步直接到50%,且不分發達與不發達地區,不分大小城鎮,全國一刀切,2005年7月1日起在全國同時強制執行。
但10年過后,很多“節能”、“綠色”公共建筑以及民用建筑實際運行能耗“偏高”、“不降反升”。“全球工程設計公司150強”之一的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實測的60座綠色建筑示范項目,發現實測能耗結果非常不理想,節能建筑中出了“能耗大戶”。
作為綠建資深人士,黃俊鵬認為,綠色建筑不“綠色”、“節能”是因為標準有“空子”可鉆,如綠色建筑中有可再生能源這一指標,在驗收過程中只要選用了就加分,并不是依據節能量多少來考核。
在他看來,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建筑節能標準將給建筑節能領域帶來巨大改變。比如,新版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就建立了涵蓋八種主要公共建筑類型及系統形式的典型公共建筑模型及數據庫,為節能指標的分析計算提供了基礎。
而這樣的標準將有助于未來國家以及有關部門和開發商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建筑測試標準和監管機制,從而有效解決建筑總能耗高、節能建筑不“節能”、綠色建筑不“綠色”的現象。
事實上,中國建筑節能領域泰斗級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節能中心教授江億此前就多次提出:要控制能耗總量,建筑節能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實際能耗的降低。
他強調,要用數據說話。從實際能耗數據出發認識建筑節能,把考核各項措施的效果也落在建筑能耗數據上,逐步把公共建筑節能工作從“比節能產品節能技術”轉移到看數據、比數據、管數據,真正實現能源消耗量的降低。
最新的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正契合了像江億一樣致力于建筑節能的研究人士的理念。可以預見,其將在未來中國建筑領域起到更大的作用,有望破解建筑高能耗頑疾。
此外,在民用建筑領域的新標準對房地產開發商以及建筑相關單位來說也并非沒有益處。畢竟國家在大力倡導綠色建筑,沒有新標準,地方企業或者相關單位依葫蘆畫瓢也沒得畫。
“不做綠色建筑工程驗收通不過,現在到了不做綠色建筑已經不行的時候。而我們國家綠色建筑與國外綠色建筑有差距,所以說新的綠色建筑節能標準對想做好建筑節能工作的開發商來說還是有一定價值。”上述開發商綠建負責人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