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按需經濟”中僅勞務市場規模就已高達2.5萬億美元,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提供按需服務,而未來五年,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提供按需服務。而這個萬億美元的市場中,30%~40%是創意設計相關的領域。
“我們父母那一代工作30、40年,單位有幾十年歷史,到了我們這一代,公司可能只有1、2年歷史,也許到了我們的下一代,公司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是興趣和工作。”哈佛大學的設計學博士范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助理教授的時候,總是很頭疼學校就業率的問題——學校可能要求99%的就業率,而他們學設計的學生雖然沒有“正兒八經”地就業,但其實都在工作。
他逐漸意識到,設計師等創意行業的高技能人才其實可以通過一個更好的平臺來工作。
“這群人有一個共性,無論在哪里,只要一臺筆記本電腦、一杯咖啡、無線網和電源,就能投入工作。他們不需要被全職雇傭,只需方便地通過一個平臺來對接、管理和完成項目。”范凌回到國內,和美國自由職業者管理平臺Work Market最早期的核心工程師的王喆一起創建了一個叫做“特贊(TeZign)”的設計工作對接平臺。
在特贊的網站上,客戶發布設計項目,經過審核,這些項目可以被實時推送給入駐網站的大批優質設計師,設計師如果感興趣,即可向客戶提交合作意向書,經過雙方溝通,最終達成合作。網站目前涉及的三個領域是平面設計、UI設計、插畫設計。3天之內,有99%的設計任務獲得設計師報價,平均每個項目有8.5個符合要求的優秀設計師。
目前,特贊吸引了12個國家的5000多位注冊設計師。按照現有增量,特贊未來12個月可以為設計師提供3億元的項目。“這其實也只是100個人設計院的規模,也是大房地產公司設計額的5%。但已經有很多甲方業主入駐,只要對接效率做高、服務做好,原來通過外包或者雇傭方式來做設計的業主會更多地在我們的平臺上找到好的解決方案。”范凌說。
2015年,中國的設計行業從業者數量達到1700萬人,而包括設計師在內的創意階層的體量則更大。根據麥肯錫研究院和多倫多大學商學院的研究表明,在未來五年內,中國創意階層將占勞動力的17%,達到1.3億人。
范凌表示,經濟越差的時候,業主都會覺得資源使用效率很重要,2008年經濟危機后,“按需經濟”(On-demand economy)獲得非常大的發展。2014年,“按需經濟”中僅勞務市場規模就已高達2.5萬億美元,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提供按需服務,而未來五年,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提供按需服務。而這個萬億美元的市場中,30%~40%是創意設計相關的領域。
“找項目、法務、財務、項目管理這些‘雜務’其實都可以放到我們的平臺進行線上解決,解放設計師,讓他們更專注地設計。”范凌表示,特贊目前希望服務的是設計師行業前10%的優秀設計師,關注的是這群高技能的創意人士,思考如何在設計這個垂直領域根據需求的波峰波谷來調整服務的供應頻次和質量。
“對于這些高技能的人,不能通過補貼這種方式,而是提供價值,基于項目讓設計師有更多滿足感、控制欲,不斷挑戰自己。”范凌舉了一個例子:K11的設計總監從來不缺零售業的項目,但如果恰巧他不滿足于做零售業,而是對互聯網、文化領域的項目產生了興趣的話,也許通過原來的途徑他并沒有辦法跳出自己的區域。“他通過我們的平臺很積極地報名了30多次,我們覺得用平臺、基于項目,才能幫助設計師挖掘最大價值。”范凌說。
范凌和王喆告訴記者,依靠目前的算法和數據,特贊只能在早期做硬性的匹配,也就是時間、地點、人物、技能、過往經驗,在這之后可以做更精準的匹配,包括項目的文本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