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周,大盤始終在3400點上下50點寬幅震蕩,并圍繞60天線激烈爭奪。人們談論最多的是3400點是否上不去?“秋搶”行情是否有可能就此夭折?
近兩周,大盤始終在3400點上下50點寬幅震蕩,并圍繞60天線激烈爭奪。人們談論最多的是3400點是否上不去?“秋搶”行情是否有可能就此夭折?
我認為,當前市場研判大盤最要緊的是,克服刻舟求劍的思維偏差。
1、10月秋搶行情成果卓著
國慶長假前后,絕大多數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大戶普遍認為,在10月底傘形信托的配資盤清除完畢之前,大盤不可能有行情,許多機構的倉位連10%都不到。
然而,我卻響亮地叫出了“秋搶行情一定會出現”,并列舉了八大理由加以論證。從“秋搶”行情的17個交易日的成果看,上證指數從3052-3382點,漲幅10.8%;深成指從9988-11546點,漲幅 15.6%;中小板從 9988-11747點,漲幅17.6%;創業板從2082-2478點,漲幅19%。四大指數均拉出漂亮的月陽線,已接近于中級行情的漲幅。
2、對大盤的研判不能刻舟求劍
許多人僅從指數來研判大盤,認為股災時形成的3400-3500點密集成交區沖不過去,整天擔心大盤出現大跳水,甚至千股跌停,再破2850點。
其實,7月上旬的3400-3500點,與如今的3400-3500點,雖然指數相同,但其內涵、其對應的股市結構,對應的大、中、小盤股的股價,早已變得面目全非了。
例如,中石油從15.26元—8.75元,跌幅42.7%;工行從5.94元—4.56元,跌幅22.3%;中國平安從46.72元—33.49元,跌幅30%;中信證券從28.26元—15.87元,跌幅44%。這些大盤權重股板塊,再加上鋼鐵、煤炭、有色、地產等周期性行業的大盤股,均出現了重挫,它們至少向市場讓出了30%-35%的指數權重。而現指數依然維持在3400點左右,那就意味著,本輪“秋搶”行情漲的主角是中小盤股,其股價對應的早已不是3400點指數,實際上已相當于4500點以上了。
打一個比方:大盤如一艘大船,經過四個月后,仍然停留在3400點位置。而期間,從大船上不斷地放下一艘艘小艇,承載著大多數中小盤股,往前行駛到了4500點的位置之上了,它們的“秋搶”行情絕非如上證指數那樣平平,而是異?;鸨T果累累。而許多人則老是盯著大船的位置,認為只要上證指數沒動,就認為這艘大船也就開不動,而無視市場已出現了巨大的結構性行情,無視相當多的個股儼然處于大牛市之中,甚至早已創出了5178點新高。這就是犯了中國古代成語故事“刻舟求劍”的錯誤
因此,當今研究大盤,不能只盯著上證指數,還應分門別類地研究深成指、中小板和創業板,得出不同的結論,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
即使研究上證指數,也不能只研判大盤股而忽視其他,而應重點觀察中小盤股,例如,股災后,乃至秋搶行情中,上海國資改革概念股、迪斯尼概念股、乃至整個上海本地板塊,遠遠跑贏了上證指數。研究深成指也不能只研究30樣本股為代表的大盤股,而應注重研究深市主板的中小盤高成長股。
對大盤的成交量也不能“刻舟求劍”。我早就提出,在清除了2萬億場外配資盤,場內融資減少了1.3萬億的情況下,兩市日成交量7000-8000億應成為新常態。即便是這個成交量,與總市值50萬億相比,換手率也高達1.6%。遠遠高于美國股市日換手率0.2%的水準,
但是,許多人總是對1萬億以下的成交量感到量不夠,認為只有達到1.5萬億成交量,才會有大行情。這顯然是按股災前“瘋?!毙星榈臉藴?,按大牛市中所有股一起大漲時的成交量,作為思維定勢,來裁定目前市場修復階段、只有中小盤股結構性行情的成交量,顯然是削足適履,勉為其難。
3、大盤自我修復的最低標準是什么?
從8月份開始,就有“三階段”論:穩定階段、自我修復階段和建設階段。那么,大盤實現自我修復的標準是什么?
從指數點位看,按救市之初22家券商聯盟共同宣布的:“在4500點以下不拋股票”,顯然認為,4500點是股市完成自我修復的標志。
從時間節點看,7月1日國務院宣布暫停新股發行。緊接著證監會和國資委宣布:5%以上的控股股東,在半年內不得減持和轉讓股份??梢哉J為,至少在年底內,甚至在IPO重啟前,大盤都屬于自我修復階段。
據此我認為,上證指數的自我修復還應有最低標準,即國家隊救市的兩個大底——7月9日的3373點和7月28日的3537點。經過3個多月的修復,迄今大盤僅收復了第一個救市底部3373點。收復第二個救市底部3537點。這也許是“秋搶”行情后半程的主要任務。在我看來,這個目標并不過分。
4、按最新政策取向捕捉中長期熱點。
根據9月四中全會通過的《國資改革指導意見》,以及五中全會剛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可以看到,未來5年政府的最主要的政策取向,就是改革和轉型。
鑒于IPO暫停,未來一段時間股市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國資改革,通過注入優質資產、整體上市、混合所有制、股權激勵、員工持股、收購兼并、借殼上市等多種形式,以改善上市公司結構,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增加上市公司活力,讓更多的國有資產入市,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因此,央企和地方的國資改革,尤其是發達地區的國資改革,將為市場不斷提供新的熱點和投資機會。
如果說上屆政府的十年,主要是通過房地產和汽車兩個“發動機”來拉動中國經濟的話,那么,從十三五規劃中可以看到,本屆政府拉動經濟的新的發動機主要有四個:
一是互聯網: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二是大數據: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三是工業4.0:中國制造2025規劃和準則;四是大健康產業:養老、保健、醫療、二胎等。
在我看來,上述國資改革和拉動經濟的四個新“發動機”,不僅是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戰略,也是股市發展戰略,股市熱點所在,更是孕育股市黑馬的溫床。其中即包括現有的此類上市公司,也包括通過收購兼并、資產重組、國資改革脫胎換骨的隱形的此類上市公司。
操作原則依然是:輕指數,重個股;輕大盤,重熱點;輕內生成長性,重外生成長性;輕單邊拉升,重箱體震蕩和波段操作,爭取在“秋搶”下半程再有斬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