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十三屆五中全會”拉開了序幕,金融改革是“十三五”期間的焦點之一。“十三五”期間中國金融要適應新常態下金融發展的要求,必須著力深化關鍵領域的改革,打造一個更具創造力的金融體系。
本周,“十三屆五中全會”拉開了序幕,金融改革是“十三五”期間的焦點之一。“十三五”期間中國金融要適應新常態下金融發展的要求,必須著力深化關鍵領域的改革,打造一個更具創造力的金融體系。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預計,金融改革可能集中于四大金融新業態,即普惠金融、創業金融、互聯網金融和綠色金融。
普惠金融服務小微、農民等聯合國把普惠金融定義為能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據統計,2014年,全球賬戶普及率為 62%,中國為7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盡管中國金融整體普及率較高,但是各地金融的發展情況存在差異。馬駿指出,目前中國西部地區的金融普惠程度較低,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普惠金融的核心任務是立足機會平等和商業可持續原則,通過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加強金融體系建設、健全金融基礎設施、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便利、有效的金融服務。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為:農民、小微企業(特別是新設創立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和其他特殊群體。向被傳統金融體系忽視的群體提供金融服務是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因此普惠金融對于“十三五規劃”來說,十分重要。
目前從政策來看,我國對于普惠金融也是大力扶持。人民銀行充分發揮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政策的積極作用,促進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提高普惠金融服務水平。目前,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分別比大型商業銀行低2個和4.5個百分點,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及村鎮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比大型商業銀行低7.5個百分點;涉農貸款比例等相關指標符合要求的縣域農村金融機構其存款準備金率再低1個百分點;農業銀行涉農貸款投放較多的縣級“三農金融事業部”存款準備金率比農業銀行低2個百分點。
創業金融為創業者做好支持自中國國務院總理去年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中國掀起了創新創業的熱潮,而融資難是眾多創新創業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開拓創業金融也成為中國金融發展的重要趨勢。
國家高層多次在重要場合強調,要推動大眾創業,切實落實好財稅、金融等扶持政策,對準初創小微企業經營中的難點、“痛點”加力出招,讓千百萬新企業健康成長,在市場中更加活躍。
為了構建政策扶持體系,推動資金鏈引導創業創新鏈、創業創新鏈支持產業鏈、產業鏈帶動就業鏈,國務院6月下發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針對創業融資難的問題,《意見》表示:積極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企業到創業板發行上市制度,推動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建立戰略新興產業板;研究解決特殊股權結構類創業企業在境內上市的制度性障礙等等。
金融行業如何更好地支持創新創業,也是銀行界的一個話題。全國政協委員、永隆銀行董事長、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提了三個建議:一是如何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特別是創業板怎么進一步降低門檻;二、金融機構應該創新推出一些適應小企業特別是成長型小企業的金融產品;三、為了讓金融機構更大膽的支持,政府的錢應該把錢花在刀刃上,比如建立風險基金或完善擔保機制,出臺一些對金融機構支持創新創業的鼓勵措施。
互聯網金融滿足小微和偏遠地區融資需求
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當前互聯網+金融格局,由傳統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組成。傳統金融機構主要為傳統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創新以及電商化創新、APP軟件等;非金融機構則主要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金融運作的電商企業、(P2P)模式的網絡借貸平臺,眾籌模式的網絡投資平臺,挖財類(模式)的手機理財APP(理財寶類),以及第三方支付平臺等。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政策紛紛出臺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效用愈發清晰。金融“十三五”規劃中有望進一步加強金融供給和競爭,給予民營銀行、互聯網金融充分的創新空間,互聯網金融平臺也有望擴圍。
中國政府惠及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已成為主旋律,而相比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以其輕應用、碎片化、及時性理財的屬性,更易受到中小微企業的青睞。
馬駿表示,互聯網金融由于成本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小微企業和偏遠貧困地區的融資需求,但往往風險較大,“互聯網金融必須控制風險,加強管理和風控環節。”
綠色金融推動綠色投資
環境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約束條件,作為一種市場化的制度安排金融在促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民銀行高度重視綠色金融的發展,不斷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相互配合,加大了對淘汰落后產能節能環保等領域的控制力度,嚴格控制對產能過剩等行業新增產能項目、違規在建項目和環境違法企業的新增授信。人民銀行已經將環保部門的行政執法信息納入了信貸征信系統。
馬駿特別強調了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他指出,目前中國經濟正進入結構調整期,向綠色經濟轉型。據其估算,中國未來預計每年需要約2萬億元 (人民幣)規模的綠色投資,用于支持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結構轉型,而財政最多只能提供其中15%的資金,85%以上綠色投資需要民間投資資金的補給。“綠色金融旨在運用金融手段推動綠色投資,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勢在必行。”他說。
在綠色金融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提出四點倡議:第一,加強對綠色金融基礎性問題的研究;第二,研究推動建立正向激勵的綠色金融政策;第三,把解決中國實際問題與借鑒國際成功實踐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第四,加強綠色金融理念的宣傳與推廣。
“十三五”金融改革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
管理層強調,中國一直在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這次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就是其中一步,加大了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當前,國際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做市商對人民幣匯率走勢預期明顯分化,使得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和市場匯率出現了較長時間的偏離。
完善中間價報價使中間價形成更加參考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從機制上防止中間價和市場匯率持續大幅偏離。8月11日中間價報價完善以來,偏差矯正已初見成效。從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看,人民幣匯率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會繼續朝更加市場化的方向邁進。
中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目標。20多年來,中國一直在朝著資本項目可兌換方向努力。目前,人民幣資本項目完全不開放的交易已經不多,中國正在穩步有序向前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