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陜西啟動大規模移民搬遷工程以來,截至2014年底,我省陜北關中地區已累計完成總投資151億元,實施搬遷群眾12萬戶46.1萬人,建設集中安置點937個,集中安置率達92.5%。
自2011年陜西啟動大規模移民搬遷工程以來,截至2014年底,我省陜北關中地區已累計完成總投資151億元,實施搬遷群眾12萬戶46.1萬人,建設集中安置點937個,集中安置率達92.5%。
完善政策是前提。省上先后出臺印發了《陜北移民搬遷安置若干政策規定》、《稅費優惠政策》、《資金籌措方案》等文件,明確了搬遷對象、補助標準、安置方式、政策優惠、資金籌措渠道等。2014年,又印發了《陜北關中地區移民搬遷規劃實施指導意見》,規范了補助標準,統一了陜北關中地區移民搬遷政策。省國土廳專門安排了2500多畝的用地指標,解決這些地方移民搬遷用地的遺留問題。
創新思路解決資金難。各市縣將移民搬遷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有力舉措,千方百計增加投入。西安市結合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提出7年搬遷任務3年完成,每年市縣財政投入4億多元,完成任務是省上下達計劃的4倍多。咸陽市兩年爭取財政部國債資金10億元,專門用于咸陽市旱腰帶地區移民搬遷。
因戶分類推進搬遷。我省對進城進鎮的,通過保障性住房進行安置;貧困戶搬遷,主要在新型社區和中心村建設集中安置點集中安置;五保、孤殘等無發展能力群眾的搬遷,由民政部門按政策解決。多數移民社區都配建了一定比例的特困戶安置房,免費入住。寶雞市制定了特困戶安置方案,市級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計劃2014年至2015年解決全市2600戶特困人口的安全住房問題。
為避免移民搬遷走入重復建設和復制農村的誤區,省上統籌工農業園區、重點鎮建設、保障性住房、農村危房改造等工作,盡可能靠近城鎮和大社區建設。其中延安市按照做美延安、做強縣城、做大集鎮、做好社區的思路,形成了移民搬遷向1個中心市區、12個縣城、35個重點鎮、100個新型社區集中安置的格局。據初步統計,2011—2014年,移民搬遷使陜北城鎮化率提高了4.6個百分點。
產業配套奠基礎。為了使搬遷戶真正實現“穩得住、能致富”,我省將整村推進項目中的產業開發資金、“雨露計劃”培訓等優先用于搬遷戶,幫助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大部分地方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農戶、土地流轉等方式,實現了搬遷戶就地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