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務院批準,從2015年10月起,人民銀行將抵押補充貸款的對象擴大至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主要用于支持三家銀行發放棚改貸款、重大水利工程貸款、人民幣“走出去”項目貸款等。根據三家銀行特定貸款的發放進度, 2015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向三家銀行提供抵押補充貸款共705.37億元,利率為2.85%,期末抵押補充貸款余額為10294.37億元。
2015年10月抵押補充貸款開展情況
經國務院批準,從2015年10月起,人民銀行將抵押補充貸款的對象擴大至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主要用于支持三家銀行發放棚改貸款、重大水利工程貸款、人民幣“走出去”項目貸款等。根據三家銀行特定貸款的發放進度, 2015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向三家銀行提供抵押補充貸款共705.37億元,利率為2.85%,期末抵押補充貸款余額為10294.37億元。
【相關報道】
實體經濟加快換擋提效 央行力避“流動性陷阱”
距離“兩個一百年”的第一個奮斗目標僅剩5年時間,中國如何沖刺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一程?
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閉幕后發布會議公報。這份關于中國未來5年發展的“指南”給出了答案——作為描繪了“中國發展新境界”的綱領性文件,其中“發展”一詞共出現了90余次。
在一切的發展中,經濟的發展無疑是重中之重。會議期間還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
而當前,發展這個任務顯得尤其迫切。國家統計局10月2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7%,9月份當月利潤總額同比下降0.1%,依然處于下滑通道中。而稍早公布的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9%,自2009年以來GDP增速首次破“7”。
從年初開始的一系列貨幣寬松,刺激需求的貨幣政策調整似乎正走到了一個尷尬的情況:貨幣政策即使持續寬松,也無法帶動需求回升的“流動性陷阱”。
然而,受訪專家表示,盡管實體經濟并未出現顯著回暖,主要是因為寬松貨幣政策存在傳導不暢的困難。目前大量存在的預算軟約束部門繼續扭曲資源配置,使得融資主體依然對主體利率不敏感。
經濟換擋提效仍在進行
從表面看,一系列數據顯示實體經濟依然繼續呈現疲弱態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利依然下滑的背后,是9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盡管同比增長0.4%,增速較8月放緩1.3個百分點。
“我們企業目前的經營狀況不太理想,銷售與利潤也在下滑。”鄭州鐵維保科技有限公司銷售負責人對《中國經營報》記者稱。該企業生產的潤滑脂是鋼鐵、水泥行業所需要的。
然而,同樣從這樣一份數據表,卻也反映著經濟結構的轉換正在進行。
一個證據來自:采礦業成為工業企業利潤負增長的主要原因。 1~9月份,采礦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55.5%。
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其實有30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1個行業下降。其中,紡織業增長7.8%,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增長53.4%,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0.1%,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0.7%,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12.7%,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3.5%,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2.3%;而同期利潤下滑的行業則主要集中在: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下降64.4%,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下降66.1%,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下降8.1%,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60.5%等領域。
這些利潤率下滑明顯的行業,大部分屬于高能耗的產業,隨著它們的縮減,帶動包括能源消耗在內的高頻數據繼續收窄。從發電量數據來看,來自光大證券統計顯示,6大發電集團發電量4周同比增速繼續放緩,單周同比跌幅繼續擴大至15%左右,產能利用率再度下降。
另一方面,盡管9月份當月利潤總額同比下降0.1%,但降幅比8月份收窄8.7個百分點。1~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3032.4億元,同比下降1.7%,但降幅比1~8月份收窄0.2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博士在國家統計局網站解讀稱,明顯收窄的主要原因有財務費用增長明顯放緩;營業稅金及附加大幅減少以及原材料購進價格降幅加大三大方面。
其中前兩項因素主要受益于前期“穩增長”效應。自去年11月底以來,央行多次降息降準,已經公開市場操作多貨幣政策實施預調微調。按照財政部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納入“營改增”試點已累計減稅4848億元,預計2014年營改增帶來的減稅額為1918億元。顯然,這兩項“穩增長”的措施的效應正在逐步釋放。
不過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仍表示,工業品需求持續疲弱顯示穩增長政策尚未充分傳導至生產面,高頻發電量和產能利用率數據顯示工業生產活動依然較為疲弱,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在此情況下,工業需求難以出現明顯改善,將持續對企業盈利能力形成抑制。
這一背景下,即將出臺的“十三五”規劃,無疑讓市場對于宏觀政策環境的走向有所期待。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朱振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分析稱,為完成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需政策保持定力,維持經濟增速在合理區間。假設2015年GDP增長7%,“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仍需達到6.6%左右。
“十三五”時期需要政府加強政策引導,完成既定增長任務。
另一方面,經濟增速穩定在合理區間是“轉方式”與“調結構”的前提。中國經濟增長過多依靠生產要素投入、投資占GDP比重過高等問題,需要不斷調整以使經濟獲得持續增長動力,但若中央放棄底線思維從而使經濟硬著陸,又會產生大規模失業等問題,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轉方式”更無從談起,因此“轉方式”需要經濟維持在合理區間中動態進行。
按照以往慣例,預計最終版本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全文可能將于2016年3月才公布,屆時該綱要全文可能將包括多個具體目標。
寬松預期不變
為鞏固經濟復蘇動力,近期央行再度“雙降”。10月23日,央行宣布,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自同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持續全面寬松使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下降了1.25%、大型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下降了2.5%,但目前來看寬松政策對實體經濟回升的作用依然有限。”朱振鑫對記者稱,
在他看來,這是因為貨幣政策相對于財政政策,其政策效果時滯性更長;其次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受阻。經濟下行期微觀企業盈利數據不樂觀,導致商業銀行壞賬率攀升,銀行惜貸甚至慎貸,釋放的流動性沉積于金融體系,而產能過剩與高杠桿率,掣肘實體加杠桿意愿與空間。
持續的寬松政策引起了市場對中國陷入“流動性陷阱”的擔憂。所謂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接近零利率),此時無論貨幣數量如何增加,利率也不會再下降,致使擴張性貨幣政策無法刺激銀行放貸、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導致貨幣政策失效。在流動性陷阱下,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無窮大。
“當經濟增速達到一定程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邊際效應會遞減,發達國家也是如此。例如美國與日本實施的寬松政策。”中信建投研究部專題組組長夏敏仁對記者表示,“中國目前尚看不出這種跡象。一般來說,在流動性過熱時容易出現這種現象,但現在中國樓市與股市尚不過熱。尤其,全球經濟尚處在弱復蘇態勢中,需求不旺,對資金需求也尚未達到過熱的程度 。”
朱振鑫也對記者表示,中國陷入“流動性陷阱”的可能性不大。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中國面臨結構性通縮,盡管名義利率有所下降,但實際利率仍處于較高位置(以一般加權平均貸款利率減PPI衡量的實際利率高達11.9%),未來貨幣政策仍有寬松空間;需求端也面臨結構性失衡;消費升級使溫飽型消費需求放緩,但影視娛樂等休閑型消費強勁增長。在他看來,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加杠桿意愿不強,但新興行業融資意愿強卻缺少渠道。貨幣政策效果的發揮,除持續寬松外,還需通過定向降準、再貸款等方式,疏通流動性從金融向實體流通的渠道。
對于是否陷入流動性陷阱需觀察哪些指標?“這主要看信貸和社融。”朱振鑫對記者稱。
對于未來中國如何避免陷入流動性陷阱,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稍早發研報稱,中國避免陷入流動性陷阱,需六大貨幣政策工具并用。
在他看來,預計央行應對的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可能是:工具一,取消超額準備金利息;工具二,降準降息+定向降準;工具三,對商業銀行抵押再貸款+擴大抵押品;工具四,扭曲操作,收短放長;工具五,對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再貸款+收購銀行不良資產;工具六,注資政策性銀行+定向放貸。
“寬松政策并不會停止,經濟下行壓力之下將繼續加碼。但同時,配套政策還需加緊出臺,方能實現雙降穩增長之初衷。”徐高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