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李克強出席了在韓國首爾舉行的第六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并應約首次在正式場合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這也意味著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自2012年后時隔三年再度回歸正軌。
就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韓國期間,中日韓三國之間一項已經停滯三年之久的機制也得到重啟。昨日,李克強出席了在韓國首爾舉行的第六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并應約首次在正式場合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這也意味著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自2012年后時隔三年再度回歸正軌。中日韓在政治關系上的“回暖”也讓三國在經貿合作上“守得云開見月明”。在業內看來,盡管日本在全球經濟布局中多有倚仗,但在中韓自貿協定效果初顯的前提下,中日韓自貿協定的“鐵鎖”或將為之松動。
中斷三年中日韓“破鏡重圓”
中日韓三國對于東亞乃至整個亞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更是推動東北亞合作的重要平臺。但在2012年5月北京舉行的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之后,這項定期會議機制就中斷了。
不過由于在去年11月APEC會議期間,中日在歷史問題及釣魚島問題等四方面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識,中日、韓日之間關系因此趨于緩和,重啟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也順理成章地被重新提上議程。
對于此次中日韓再聚首,有日本媒體報道稱,重啟峰會對日本來說意義重大,是一次改善日本與鄰國關系,尤其是改善中日關系的機會。日方也有專家表示,在經濟及環境等領域,中日韓三國可以攜手的機會有很多。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中日關系緊張的這幾年,原本應是三國之間達成的一些常規機制因為中韓兩國先一步達成,而讓日本感受到了危機感。比如中韓在經貿、議會等領域交流機制的相對成熟,就讓日本意識到修好兩國關系的重要性。“此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能重啟,日本也是主要發力的一方。”劉向東說道。
TPP攪局自貿協定仍不明朗
隨著三國領導人會議的重啟,一直懸而未決的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也再度被擺到臺面上。三國于2012年11月20日正式宣布將啟動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截至2014年底共進行了4輪談判,但取得實質性結果的僅有中韓自貿協定這一項。
從談判進程來看,日本與中韓在細節問題上存在諸多分歧是中日韓自貿協定遲遲不能落地的主要原因。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與三年前相比,此次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可以用“物是人非”來形容。他表示,三年前還沒有TPP,沒有中韓自貿協定,更沒有亞太自貿區的概念,如今三國想重拾自貿協定談判的確存在不小的難度。
“特別是日本已經成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的成員國。”白明表示。他介紹稱,在TPP中,美國給予了日本豐厚的條件,美國甚至騰出本土汽車企業的一部分市場讓利給日本,這讓日美本就融洽且體量巨大的貿易關系再上一層樓。
但白明也表示,TPP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宣判了中日韓自貿協定的死刑。在他看來,中日韓自貿協定的達成于三國來講均有益處。“中國一旦與世界第三大及第十四大經濟體的日、韓達成自貿協定,將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TPP給中國進出口造成的沖擊;韓國則可以通過自貿協定一改韓國目前‘舍近求遠’的貿易政策;而日本自然希望既能享受TPP帶來的優惠,同時又能在東北亞貿易圈中謀得一席之地。”白明說道。
中韓先行倒逼日本加入貿易圈
而在業內看來,中韓在經貿領域的先行一步或也將成為促進中日韓自貿協定向前一步的又一原因。盡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才剛剛回歸正軌,但中韓兩國之間的關系卻十分“長情”。李克強昨日在出席韓國經濟界歡迎午餐會時就表示,中韓建交短短20多年,貿易額已接近3000億美元,增長近60倍,這種迅猛發展的勢頭在全球“難尋先例”。
近年來,中韓貿易的增速已經超過中日貿易。據海關統計,2014年中韓雙邊貿易額約為2905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進口來源地。今年6月1日,兩國更是簽署了中韓自貿協定,據初步測算,未來中韓自貿區建成后,兩國將合力形成一個經濟總量達12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而在訪韓首日,李克強還與韓國總統樸槿惠共同見證了中韓17個合作文件的簽署。
在白明看來,中韓之間在貿易上的互惠互利必然會對日本商品進入中國市場造成沖擊。“韓日兩國在商品品性、貿易服務方面本就存在比較大的重疊,特別是中韓自貿區的建立,韓國已經在與日本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近兩年,中日經貿關系一直在下滑,日本如果還不把自己納入中韓的體系中,勢必將與東北亞地區的主流貿易產生脫節,這是日本所不能接受的。”白明表示。
劉向東也認為,盡管TPP的存在對于三國自貿協定的落地仍起到了不小的阻礙作用,但隨著中韓甚至是中英、中德在貿易上的頻繁往來,日本不會一直在外沿觀望。“而且從地域、經濟體量和貿易構成上來看,中日韓之間確實存在足夠三國操作的貿易空間”劉向東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