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生活,就是要能供得起、花得起、養得起、老得起,而源源不斷的收入是支持這些生活要素的關鍵。用收入來衡量中產是一個更具有說服力的標準,不同城市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給我們提供了從容選擇的機會。
中產生活,就是要能供得起、花得起、養得起、老得起,而源源不斷的收入是支持這些生活要素的關鍵。用收入來衡量中產是一個更具有說服力的標準,不同城市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更給我們提供了從容選擇的機會。
從這個世紀開始,“中產”取代“小康”成為了幸福生活的標準之一。廣告商也不斷為我們推進“中產生活”的概念:溫馨的三口之家、暖意融融的家居、舒適寬敞的座駕、風景優美的旅行……中產,成為一個生活夢想。
然而,這個夢想又是含糊的。盡管人們擁有的財富在不斷增加,但是怎樣才算是中產了?
中產沒有明確的界定
前不久,瑞信研究院的一份全球財富報告為人們勾畫了財富全景圖。在瑞信的這份報告中指出,中國已經有1.09 億人進入中產,這個數字甚至已經超過美國的9200 萬人,成為全球中產人數最多的國家。
然而,這個數字似乎并不能夠讓人們信服。緣自于瑞信對“中產”的定義,瑞信所采用的是資產標準:以美國當地擁有5 萬至50 萬美元的財富基準來界定中產階層成年人,并采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購買力平價系列,按本地購買力計算,得出其他國家的等值中產財富范圍。
可以說,5 萬美元~50 萬美元資產標準對于熱衷于存錢、偏好買房的中國人來說,并不算一個很高的標準。即使在四線城市,擁有一套價值30 萬元的房產的要求并不算高;而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普通住宅超過300 萬元也是稀松平常。因此按照5 萬美元的下限、50 萬美元的上限來劃分,以中國的人口來計,中產階層壯大并且人數超過美國完全在情理之中。
另外一種對“中產”的標準所依據的是金融資產,也就是人們所持有的存款、基金、股票等等,這個標準的優點在于剔除了固定資產項目(主要是房產)的價值。
如安聯集團每年也會發布一份財富報告。該集團在界定“中產”時,以全球凈人均金融資產為基礎,然后把擁有資產數額相當于這個數字的30%至180%的所有個人包括在內。
10 月,安聯集團剛剛發布了第六版《全球財富報告》,全球金融資產總額達到136 萬億歐元,人均金融資產為1.85萬歐元,也就是說擁有的金融資產達到3.9 萬人民幣到23萬人民幣,即可進入中產行列。怎么說呢?這個標準同樣也不足以讓人們心悅誠服。
還有一種“中產”的標準是以收入來衡量。
按照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下的定義,中國中產階層是那些年收入(按購買力算)在1.35 萬到5.39 萬美元(約合9 萬到36萬元人民幣)之間的人。
國家統計局則將中產階層定義為年收入在7250~62500 美元(約合5萬~42萬元人民幣)之間。
一份北亞地區的中產階層調查則顯示,中國內地自認為是中產的家庭月收入在45202元。
看來,對于中產,不同的機構設置的標準不一,即使在同一個標準下,劃定的界限也有著巨大的差異。這一點即使在海外也是一樣的,各個國家和地區都認可“中產”這個概念,但是對于誰是中產,并沒有一個特別統一的界定。
收入標準更有說服力
我們覺得:用收入來衡量是一個更具有說服力的標準。
因為對中國人來說,房產在資產中已經占據到很高的比例,而不同的城市之間房價的差異更是顯著。舉個例子,上周本刊剛剛登載過《千萬豪宅長啥樣》的系列文章,同樣是1000 萬元,可能是北京、上海、深圳一套還可以的大居室,但在三四線城市完全是兩套別墅的價格了。所以,單單用資產來計算,一線城市居民只要有一套房產,擁有的資產可能就完全超越了三四線城市,但這并不代表他們的生活水準能夠勝出。
金融資產盡管剔除了房產項目,但與此同時引發了一個新的問題:A 因為購房支出了大筆存款,剩余的金融資產不多;B 未產生購房支出,金融資產可觀。A 和B 到底誰更中產呢?
相比之下,類似于資產這樣的標準,在考量是否能實現財務自由時使用更為恰當。而收入這個值,就像水流一樣,能夠為中產生活提供持續的支持。收入這個標準,也更加具有適用性。
然而,無論是麥肯錫還是國家統計局的中產收入標準,都與人們的直觀感受相差甚遠;北亞的中產階層調查也沒有足夠的差異化,畢竟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城市差異顯著的國家來說,一個數據并不足以說明問題。
量化中產生活
我們的框架是:把中產生活的標準進行量化,看看滿足中產生活一個月至少需要花多少錢。在此基礎上,加上合理的資金留存,主要供子女教育、退休養老等需求,從而確定一個標準。月收入達到這一標準,也就進入了中產之列。
首先是“供得起”。對于大部分中國中產家庭來說,擁有一兩套房產是普及性需求,對居住房產的地段、戶型、小區周邊等也有一定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收入不低,但這幾年中產家庭也需要面對房產升級的需求,高企的房價使得他們也需要由住房貸款提供購房支持。因此,月供支出會是每個月開銷中的一部分,甚至占的比例還不低。
其次是“花得起”。保持中產生活水準,物質生活要豐裕,精神生活要豐盛,兩者皆不可缺。品得出紅酒產自于哪個酒莊,聽得出歌劇中的瑕疵,周末跑個半馬,休假時在太平洋的小島上偷得浮生之閑……而這一切自然離不開收入的支持。
還有“養得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產家庭在培養子女上更是樹立了遠大目標,一般的學區難以滿足家長們的需要,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就要把孩子們送入名校,平時還要跟著名師學英語、學樂器、學騎馬、學擊劍……養孩子的花銷也不少。
養車同樣也是生活支出之一,在大城市由于通勤時間長、地鐵擁擠,一些家庭甚至要養兩部車,油費、保養費都是必備開銷。
“老得起”也是一項重要內容。要想在退休之后依然保持中產生活的水準,怡情養老,中產家庭們從現在開始就需要為養老進行積極儲備。
中產的城城之別
供得起、花得起、養得起、老得起……中產階層的生活背后是較高的收入水平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
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房價高、物價高,中產階層過上繁華都市的雅致生活,家庭月收入至少要達到4.5萬元(這也與北亞中產家庭調查中的數據基本相符),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月供的支出,至少需要2 萬元左右才能住在“理想之家”。其次是養老和子女教育的資金,生活支出也不低。生育兩個子女的中產家庭,要想保持生活水準,家庭月收入則需要達到6 萬元。好在這些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優質資源,人們獲得高薪的機會更多。
相比之下,南京、成都、武漢等“新一線城市”的中產生活壓力要小得多,像成都和東部一樣經歷著迅猛的發展,這里的人卻以散淡的態度打造出一種傳統精致的生活。中產家庭的日子有錢又有閑,月收入達到3 萬元就可樂悠悠。難怪那么多人對成都心神向往,去了就不想回來。
經過測算,三線城市的富足中產生活每月的收入達到2.5萬元,小城市月入1.6 萬元基本就夠達中產了。
精神富足也是重要標志
美國智囊機構文化研究與分析中心的研究員瑪格麗特·金認為,用收入和財產狀況衡量的只是中產的一部分要素。在她看來,中產是一種思維方式,根植于受到的教育、做決定的能力、向社會上層移動的能力、對未來的信心和自我的決心。
近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中產人數不斷上升,一方面來自于經濟體的壯大,創造更多的財富,帶來更多的機會;另外一方面來自于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不再忙碌于生活的溫飽,有機會尋求精神的富足、實現自我。
精神的富足也是中產的重要標志,在物質的“先富”之后他們開始追求精神的“先富”。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對生活充滿期待,這種期待并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多來自于情懷的追求,這也正是這兩年來“情懷”成為熱詞的重要原因。他們追求生活格調,愛消費卻并不盲目,始終把品質放在優先的位置,追求個人品味。與一味的賺錢相比,他們愿意花時間度假、休閑、健身……
因此,盡管你的月收入已經達標中產,也請審視一下自己的情懷指數是否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