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股指期貨在內的衍生品不捆綁參與競爭、讓定價權旁落,就會是很奇怪的安排。
在中國的股指期貨交易幾近停頓的情勢下,日本交易所集團近日傳出消息,其旗下的大阪交易所計劃明年6月前后引進FTSE中國50期貨交易,這將讓日本大阪交易所成為第五家推出中國相關股指期貨的國際交易所。
今年以來,由于證券市場的多頭杠桿在管理失控的情況下過度放大,導致了證券市場的顯著波動,而在市場管理和杠桿監管的反思過程中,股指期貨則成為被連帶打擊的金融市場創新安排。其實如果中國本身對成為全球金融市場中心沒有任何藍圖,也沒有對發展直接融資、做大證券市場容量等計劃的話,股指期貨的故事到此為止也是可以的,也就是甘于在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競爭中,落后于世界其他先進國家。
這樣的主導思想下,任由全球其他國家和金融交易中心市場發展以中國證券市場為基礎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并沒有太大問題,因為這并非是個面子問題,而是在實質的金融市場競爭利益,對于一個小規模、不重要的證券市場而言,在它基礎上的衍生品定價和交易份額旁落他國,也不會對本國的金融市場和整體經濟有太大的影響。假設由于中國自己不發展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股指期貨定價權旁落在境外市場,可能的情況是,這種境外定價與國內現貨市場的價格關聯度指標非常高,另一種是關聯度沒有那么高。這兩種可能在小規模、弱直接融資的金融市場安排中,定價作用效果的傳導均可以大致忽略不計,國內投資者或者政策制定者也可以選擇不為所動。
如果一個國家有志于發展高比例的直接融資、擴大證券市場規模,甚至要競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全球交易份額,包括股指期貨在內的衍生品不捆綁參與競爭、讓定價權旁落,就會是一個很奇怪的安排。也許國內的證券市場中個人投資者占比比例過高限制了國內金融創新發展的空間,不過這個因素究竟要怎么引導或者處理,可能專業投資界和有關政策議定方需要清一清思路,大家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明知不參與股指期貨定價權的國際競爭,自己做大的證券市場也終將受制于人,是否愿意重導中國臺灣的教訓,最終被迫放開島內投資者進入到新加坡的股指期貨電子盤進行交易?當大家再理一理金融發展和競爭戰略是怎么樣設置的時候,就會有相對清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