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初,世界銀行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為6.9%,首次跌破7%,而2014年7.4%的經濟增長率是國內近25年來的最低水平。另據數據顯示,中國8月官方制造業PMI降至49.7,為半年來首次跌至榮枯線下方,創下2012年8月以來最低水準。種種數據表明,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有社會聲音認為是實體經濟走入蕭條,原因是制造業企業“關門潮”、煤炭鋼鐵積壓等的表象,實際這些表象都是產業轉型的調整。
1、制造業企業關門潮,并非經濟蕭條,而是不斷走出低端制造業的調整
隨著我國制造業人工成本不再成為競爭優勢,2014年以來,世界名企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比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計劃進一步推進制造基地回遷日本本土;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則紛紛在更具人工成本優勢的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名企的快速撤資,影響最大的是具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市,據東莞市政府公布,2014年東莞倒閉了428家企業,除此之外,可能存在一些倒閉企業未工商登記的情況,有市場流傳有超過4000家企業關門。2015年上半年,“關門潮”繼續演繹,比如萬士達、聯勝、諾基亞均關停東莞工廠,為三星代工的萬人大廠東莞普光停產,東莞圣心食品董事長失聯,東莞市美兒德塑膠老板跑路等等。
在這種集中“關門潮”的情況下,多數人認為我國實體經濟走向蕭條,而從源頭去分析,其實是制造業的轉型期。2008-2010年,東莞市玩具廠倒閉約1800家,2014-2015年,東莞市關門或停產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手機代加工、電子產品制造等行業,上述涉及行業均屬于低端制造業。而目前在國家工業4.0及鼓勵智能制造業的政策環境下,東莞市政府也提出了未來10年間提升制造業的“東莞制造2025”戰略,將實施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創新制造、優質制造、集群制造、綠色制造“六大工程”,實現從制造業大市向制造業強市的轉變。由此可見,“關門潮”是淘汰低端制造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階段。
2、“一帶一路”戰略引領我國開放經濟新格局
面臨經濟發展需要快速轉型的格局,我國將眼光放遠對外戰略支持。2015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沿線的48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達到120.3億美元,同比增長66.2%,占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的15.3%,主要流向新加坡、哈薩克斯坦、老撾、印尼、俄羅斯等國家。其中,對沿線的57個國家承攬對外承包工程項目3059個,新簽合同額達到591.1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4.3%,同比增長24.9%,主要涉及電力工程、房屋建筑、通訊工程、石油化工、交通運輸建設等領域。高鐵作為我國滲透到更多海外市場的標志性產品,市場整體樂觀。未來3-6個月,總價值超過220億元的三個東南亞鐵路項目(包括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參與的印尼雅加達到萬隆雅萬高鐵、中國到老撾的中老鐵路以及中泰鐵路的泰國段)可能會取得較大進展,將在未來3-5年內結束施工。由此可見“一帶一路”戰略已取得較快進展。
3、煤炭鋼鐵積壓是行業轉型的表象,環保行業迎來快速發展
過去10年,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煤炭鋼鐵等產業迅猛發展,勢必帶來了投資過大、產能過剩、環境污染等問題,導致發展遇到瓶頸,轉型勢在必行。2010-2011年,甚至出現跨行業投資、盲目投資(房地產、煤炭是典型),這些投資擴張很多是依靠舉借杠桿的,且民間高利貸也是那時盛行的產物,然而真實需求遠不如當初預期樂觀,企業償債風險不斷爆發,導致近兩年民間借貸企業頻現跑路。面臨投資過大、產能過剩等問題,各行業的發展需要有一個緩慢的轉型和修復期。
面臨環境污染,國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環保產業發展政策。近幾年,環保產業取得快速發展,從初期的以“三廢治理”為主,發展成為囊括環保產品、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服務、環境友好產品、資源循環利用等多領域的綜合產業體系。2014年環保行業營業收入約3.98萬億元,污水處理能力約 1.57 億立方米/日,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 62.3%,大氣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約337.5億元。預計2015年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到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
結論: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投資過大、產能過剩、環境污染等問題下,我國實體經濟勢必轉型發展,當前東莞工廠“關門潮”、煤炭鋼鐵積壓等,是通過不斷淘汰低端制造、淘汰落后產能等方式進行轉型,同時,“一帶一路”戰略引領我國開放經濟新格局,環保產業快速發展構建國民經濟新興支柱產業,綜合來看,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短期內需要經歷一個轉型和修復期,隨著“一帶一路”、環保產業等新鮮血液的注入,未來將保持快速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