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雖占全球青蒿原料市場份額八成,卻一直處于產業鏈最底端。據統計,中國青蒿素成品藥份額僅占全球市場的3%到5%,一半以上份額被后來居上的印度制藥集團搶走。加上一路低迷的市場行情,國內七成青蒿素提取廠被淘汰。
中國青蒿原料供應大國的傷與痛
長江商報消息國內七成青蒿素提取企業遭淘汰,青蒿素成品藥全球份額不足5%
中國雖占全球青蒿原料市場份額八成,卻一直處于產業鏈最底端。據統計,中國青蒿素成品藥份額僅占全球市場的3%到5%,一半以上份額被后來居上的印度制藥集團搶走。加上一路低迷的市場行情,國內七成青蒿素提取廠被淘汰。
以恩施為代表的主產區在“諾獎”的東風下如何尋求機遇,并在青蒿素市場上重新奪回“失地”?
10月30日,資深科研專家向吉釬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企業要在加強技術攻關,研發新藥上下工夫,打破當前西方藥企的壟斷。
國內七成企業遭淘汰
今年10月,恩施州農科院副院長向吉釬從網上看到屠喲喲獲得諾獎的消息,心里百感交集。
向吉釬和青蒿素打了十幾年交道,多年前曾帶著恩施青蒿樣本拜訪屠呦呦,品質得到肯定。令他遺憾的是,恩施有著豐富的青蒿資源,卻難從市場分一杯羹。
10年前,意大利、瑞士、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生物學、植物學、天然藥物學專家、生產企業,對恩施青蒿素資源實地考察。同時,世界500強企業瑞士諾華制藥集團公司、中山大學工程技術人員對采集的青蒿樣品檢測,認定恩施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含量比其他地區高出2%到3%,具有開發和工業化生產的價值。
2005年,恩施州農科院合作企業、湖北恩華生[]物開發公司組建。2004年正式投產生產青蒿素2000公斤,其產品全部出口瑞士諾華制藥集團公司,產值1400萬元,創匯180萬美元。與此同時,2008年末,瑞士諾華制藥集團公司欲與湖北恩華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簽訂80噸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產品購貨合同,由于原材料等限制,恩華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只簽訂了25噸購貨合同。
向吉釬清楚的記得,青蒿產業最紅火時,同為加工企業的恩施清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有14臺提取罐,其中6噸1臺,9噸13臺,4條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生產線投產,年生產能力達100噸,年產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可達180噸。
“國內企業看到商機,一窩蜂瘋狂涌入青蒿產業。”向吉釬說,鼎盛時期全國青蒿素企業達100多家,分布在全國收購青蒿干葉。
恩施當地一位農民告訴長江商報記者,當年種青蒿來錢快,最多時一畝純利潤達1500多元。有的農民一見青蒿這么吃香,賣完自家的青蒿,又到鄉鎮上低價購進余貨,再以保護價賣出。有的干脆將山上的樹葉曬干打碎,摻進青蒿里,導致青蒿素含量很低。當時貨要得緊,這種原料每公斤都能收6—9元。青蒿素價格堪稱“植物黃金”高達800萬元/噸。更令人咋舌的是,青蒿素衍生物如青蒿素琥酯、雙氫青蒿素、蒿乙醚、蒿甲醚均達1.3億元/噸。
向吉釬說,一些小企業甚至向銀行貸款去建青蒿素加工廠。他們將從農戶手頭收集到的青蒿加工成粉末,然后再摻進一些其他植物葉子,作為青蒿粉賣給藥廠。從2006年開始,青蒿素的價格坐上過山車,國內差不多七成青蒿素生產企業都倒閉了。
向吉釬回憶,青蒿素的價格更是跌到谷底,只有1200元/公斤,加上國外企業到原料產區開加工分場,小企業無力和大場競爭,除去人工和加工成本,基本處于價格倒掛狀態。“因位價格起不來,雖然我們的青蒿產品質量很好,但也只能一步步減產,直到今年干脆停產。”
國際市場難分“一杯羹”
恩施青蒿的遭遇只是一個縮影。
業內人士分析,中國雖占全球青蒿原料市場份額八成,卻一直處于產業鏈最底端。
向吉釬說,中國是全球青蒿草最大的生產地,國產青蒿卻未能占據市場絕對優勢。據他預測,全球每年青蒿素原料藥消耗量在250噸左右,中國內產青蒿素約110噸左右,越南、泰國、印尼、印度等國的青蒿素產量合計在20—30噸。
“中國雖是原料供應大國,但在國際市場卻沒有一席之地。”向吉釬說,如果沒有國家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藥品生產許可證,青蒿素只能作為提取物而非原料藥銷售,價格相差巨大。中國公司即使生產青蒿素原料藥,但基本無權直接出口青蒿素制劑。
據WHO(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有接近4億人感染瘧疾,其中八成來自非洲。這塊“蛋糕”由公立市場把控,即由WHO與蓋茨基金會、全球基金等國際機構與組織計劃采購,占到市場份額的八成以上。
向吉釬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全球青蒿素大宗公立采購市場上,50%的份額已被異軍突起的印度仿制藥集團搶走,歐洲制藥集團的市場份額減少,不足20%,而中國則縮減至3%至5%。
長江商報記者查詢資料獲悉,諾華公司、賽諾菲公司在拿到WHO訂單后,到中國采購“蒿甲醚”或“青蒿琥酯”等青蒿素下游產品,經加工成復方制劑后再供應非洲市場。一旦非洲瘧疾狀況好轉,WHO減少青蒿素制劑的采購量,這兩家企業就會減少或停止在華采購青蒿素原料,我國青蒿素原料就會積壓滯銷。
中國藥品制劑要想進入國際組織的藥品采購清單,必須經過GMP認證,還有WHO-PQ認證與PIC認證。長江商報記者獲悉,中國藥企中只有桂林南藥的注射用青蒿琥酯于2014年6月通過WHO-PQ認證,但這只是注射劑,在抗瘧市場上用量較小。片劑中,目前還沒有一家藥企通過認證。
“無法進入國際組織的大宗采購清單,只有突擊剩余的20%的私立市場。”向吉釬說,要么在非洲、東南亞建立銷售網點,或合作開建工廠。
“中國只是青蒿素原料供應市場。”向吉釬介紹,原料供應是產業鏈條中最低端的,利潤不到成品的1/50.3000元/公斤的青蒿素,至少可以制成10萬人份ACT,按照1美元/人份的價格,最終成品較原材料價格增加了200倍以上。
中國企業遲遲拿不到WHO認證,出口無望。但令業內人士痛心的是,中國企業自身為搶市場,惡意壓低價格。湖北一位多年從事青蒿銷售工作的藥廠經理說,小企業為爭奪“原材料出口商”地位時紛紛壓價,最終受益的則是海外藥企,從2004年到2009年,中國大約有七成青蒿素原材料廉價賣給印度。
專家建言打造“恩施青蒿”品牌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在短期內不會對中國青蒿素產業有實質性影響,國際市場格局基本已形成。”向吉釬對諾獎后的青蒿產業的評價顯得冷靜客觀。
湖北省藥業專家、醫藥高級工程師張代壽研究了幾十年青蒿,始終看好青蒿產業。他認為,恩施州藥學會可牽線搭橋,爭取恩施州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制劑產品取得國藥準字號。若按2013年瘧疾病例數計算,復方青蒿素藥品需求量約2億人份,按平均每人份2美元計價,全球青蒿素類藥品市場容量約4億美元。但同時,不得不考慮瘧疾死亡率在全球正在降低,全球青蒿素藥品市場容量處于收縮狀態。
張代壽告訴長江商報記者,10多年前,他曾多次到北京向屠呦呦推薦過恩施青蒿,并收到屠呦呦的親筆回信,對恩施青蒿相當肯定。記者在張代壽家中看到屠呦呦在信中建議,恩施與湖北本地醫院合作,拓寬渠道。屠呦呦還手繪出青蒿流程工藝圖,一并寄給張代壽。
目前,全國各地特別是同樣擁有資源的武陵山區周邊省市已先行一步,重慶市制訂了《重慶市青蒿素資源管理條例》,不遺余力向國家爭取青蒿素開發生產項目。
“恩施應將青蒿產業納入全州藥業發展重點,擬定發展規劃,搞好資源保護和開發,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對基地建設、龍頭企業發展給予支持,打造‘恩施青蒿’品牌。”張代壽說,只有利用好,野草才能變廢為寶。
“中國人種青蒿,意義遠大于錢。”向吉釬認為,中國企業要在加強技術攻關,研發新藥上下工夫,打破當前西方藥企的壟斷。目前,上海交通大學[微博]正在研發人工合成青蒿素的技術,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另外,青蒿素批準的適應癥目前只有瘧疾,但是它在紅斑狼瘡以及腫瘤的應用正在研究之中,應用前景還是非常廣闊。
向吉釬透露,除了農業領域,科研團隊正在研究青蒿如何在中獸藥中發揮作用。“已證實青蒿對寄生蟲、血吸蟲等是有確切療效的。”向吉釬說,科研團隊計劃將青蒿素提取后制作“綠色獸藥”,在安全的前提下,畜牧服用研發的中獸藥就能殺死體內的寄生蟲,預防疾病,如果往這個方向成功,今后對畜牧業生態發展是極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