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準公共服務產品,巨災保險既要調動商業保險公司、個人、再保險機構的參與積極性,也離不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如何利用好政府與市場的合力,顯然非朝夕之功。
繼深圳、云南、寧波啟動巨災保險試點后,我國巨災保險再次迎來重大進展:一方面,受臺風、暴雨等災害侵襲的廣東即將發布巨災保險方案,進一步推動巨災保險試點擴圍;另一方面,全國范圍內的巨災保險制度正以住宅地震保險為突破口加速前行。只是,作為一種準公共服務產品,巨災保險既要調動商業保險公司、個人、再保險機構的參與積極性,也離不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如何利用好政府與市場的合力,顯然非朝夕之功。
創指數型救助機制
日前,廣東保監局透露,廣東省巨災保險方案(不含深圳,下同)即將出臺,擬建立一種理賠金額與災害級別掛鉤的指數巨災保險救助機制,堪稱國內首創。
廣東保監局新聞發言人表示,今年年初,《廣東省巨災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已由廣東省財政廳起草完畢。其后,方案向各有關部門征求意見,并經過多次討論、修改與完善,目前只待政府批復,爭取年底前出爐。
長期以來,廣東頻繁遭遇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帶來巨大損失。其中,今年10月初的“彩虹”強臺風更是讓人心有余悸,災害波及湛江、茂名、云浮、陽江等20多個地區,受災人口超過316萬人。
臺風過境,遭受重創的居民更期待保險公司發揮風險保障功能。然而,在抗災理賠的過程中,除了車險、農業保險、人身意外傷害險等常見險種,專門針對臺風、暴雨等災害的巨災保險依然缺位,人們的保障需求得不到滿足。這次,廣東巨災保險試點被寄予厚望,以進一步提高巨災背后的保險賠付效率,理順賠付機制,真正發揮巨災保險的保障功能。
不僅如此,廣東巨災保險試點備受關注的一大原因還在于試點模式與眾不同,即建立由財政支持的、理賠金額和災害級別掛鉤的指數保險救助模式,且無需進行實地查勘核保。換句話說,只要相關機構公布臺風或暴雨的災害等級,并超過設定的閾值,保險機構將馬上啟動相應的理賠工作,效率大為提升。
由于廣東內各市地的巨災風險不同,廣東巨災保險方案除了發布一個整體方案,還會出臺汕頭、湛江、清遠、梅州、韶關等具體的試點“子方案”,相關保障內容和范圍會略有差異。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廣東巨災保險試點初步確定以臺風、暴雨兩大災害為主要的保障范圍。但因巨災保險方案尚未公開,更多有關受眾面、費率、財政補貼規模等情況,廣東保監局方面并未予以置評。
從住宅地震險入手
眾所周知,巨災保險能夠在巨災發生時為人們提供一份最基本的經濟保障,是保障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
去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巨災保險制度”。隨后,保監會有關負責人更是繪制路線圖,力求在2017年至2020年,全面實施巨災保險制度,并將其納入國家防災減災體系當中。
放眼全國,寧波、云南、深圳等地的試點已經先行。其中,寧波的巨災保險制度是將重點放在臺風、暴雨等災害中的人身傷亡與家庭財產損失救助;云南側重于楚雄等地震多發地區的農房地震保險試點;深圳的巨災保險試點則傾向于保人,政府向保險公司購買巨災保險用于災后居民的傷亡補償及居民安置。
不僅如此,四川在今年5月發布了《四川省城鄉居民住房地震保險試點工作方案》,正式啟動城鄉居民住房地震保險試點。而從試點到全國推廣的角度看,居民住宅地震保險正是巨災保險制度的重要突破口。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建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方案(初稿)》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已完成起草工作,目前進入征求意見及修改完善階段。
“討論的時候有多種方案,比如是否涵蓋家庭財產、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問題。”一位參與征求意見稿前期討論的保險學者向新金融記者透露,落實居民住宅地震保險,關鍵是房屋的抗震程度不好確定。不同抗震程度的房子,其風險并不相同,按理說抗震程度高的房子繳納的保費可以低些。但由于征求意見稿中沒有明確住宅的抗震級別問題,抗震級別很高的房子和抗震級別很低的房子都承擔一樣的保費,那便有失公平。
該學者透露,征求意見稿還有一個爭議焦點在于巨災風險基金問題。巨災風險基金的資金一般來自政府補貼、投保人的保費等。但政府財政并不寬裕,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具體如何支持、風險如何分攤等問題還有待完善,所以巨災風險基金的作用能否有效發揮是個未知數。
由于巨災保險具有準公共服務特點,單純依靠市場手段難以解決,提供財政補貼是國際通行的政府干預措施。在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看來,巨災保險制度不能僅僅依靠現有的財政存量資金,而應開源以擴大財政增量。比如,可通過發行巨災彩票的方式為巨災保險體系提供資金“活水”。
此外,業界正嘗試通過巨災風險證券化的方式轉移風險,比如今年7月中再集團在境外市場發行5000萬美元的巨災債券,便是一種新的嘗試。不過,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保險學系主任王緒瑾認為,國內要實現巨災風險證券化至少應具備四個基本條件,即擁有發達的資本市場、法律制度的完善、積累相關基礎數據以及各類會計核算技術相配套。因此,借助國內資本市場轉移巨災風險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