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看待這令人應接不暇的互聯網大事件?寒冬真的來了嗎?政府與專車這個之前的眼中釘親密接觸,會產生出怎樣的社會效應?南都就此專訪了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呂本富。
互聯網行業最近可謂風云變幻,百度宣布停止社會招聘,騰訊被傳關閉外包招聘,阿里巴巴宣布縮減校園招聘。此外,攜程旅游網與去哪兒網合并,大眾點評網和美團網合并,加上更早之前的優酷土豆合并、滴滴快的合并、58同城趕集網合并,很多人驚呼“資本的寒冬到來了”,互聯網企業不得不抱團取暖,而上海市交委也向滴滴快的頒發了國內第一張專車平臺許可資質。
該如何看待這令人應接不暇的互聯網大事件?寒冬真的來了嗎?政府與專車這個之前的眼中釘親密接觸,會產生出怎樣的社會效應?南都就此專訪了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呂本富。
互聯網產業依然生機勃勃
南都:人才招聘在某種程度上顯然是一個行業或者企業發展的晴雨表,您如何看待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招聘的調整?很多人認為這些巨頭的舉動可能反映了當下互聯網“寒冬將至”的跡象。
呂本富:互聯網現在有三個現象,一個以BAT為第一陣營,它們停止了不同類型的招聘;第二個像攜程和去哪兒,以及美團和大眾點評,還有更早一些的滴滴和快的的并購;第三個所謂一些O2O公司的倒閉,但這三個現象遠遠談不到什么“寒冬”。
我為什么反對說這個詞呢?因為這和2000年左右的互聯網泡沫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當前的互聯網是前一段的時候跑得太快,所以需要在這兒把基礎扎實一下,等待時機再爆發。
南都:這可能是公眾和媒體在經濟下行背景下的感官判斷吧,因為其他行業確實令人憂心忡忡,各種跡象不容樂觀。
呂本富:在經濟下行背景下,以互聯網或者“互聯網+”為代表的這些產業,依然生機勃勃,其他任何行業都沒法比。
BAT哪個會掉隊更值得關注
南都:也有一些人在討論現在BAT是否已經形成一種寡頭化。前幾天就有文章說,現在不是說你怕有一些創新被BAT抄襲了,而是你的想法或者項目BAT沒有投你。這個背景是大家看到了BAT正在大量布局,大手筆地收購和投資一些新的項目或者是創新性的產品。這種態勢的發展,對于互聯網生態以后的創新活力是否會帶來一些影響?大家會不會只能生活在BAT的陰影下,無法茁壯成長?
呂本富:BAT其實沒有那么恐怖,所謂BAT抄襲創新,是因為BAT是上市公司,對于創新型的業務是很保守的,一個創新業務要砸很多錢,沒有效益股價馬上就跌下來了。它們只是在行業已經成規模的時候才會介入,比如說現在百度做的外賣,外賣是一個被認為很成熟的行業了。說BAT好像把中國所有的創意全部壓死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反過來對于創新公司來說,BAT反而是個啟示。我的好多學生或者朋友創業時,我就告訴他,你們就盯著BAT的二級應用,如果BAT平臺上有個二級應用,但它沒做起來,那么你可以發力做這個了,比如說微信可以約飯,騰訊并不把這個作為一個主要業務,你就可以發力。換句話說,BAT對創業是有一個反向啟示的,不一定是壟斷,凡是它們想做又做不起來的業務,創新公司就可以做。對于二級應用,全面性的公司是不可能全力以赴或者孤注一擲的,創業者專注于某一個業務,就可以做起來了。
南都:那您如何看待現在BAT大量布局,投資各種二級的或者是新型的項目?很多人認為是BAT缺乏安全感,同時在資本的驅動下只能不斷擴張。
呂本富:中國的領軍互聯網公司,大家對它們的期望很大,希望它們做一些創新性的業務,搞一些能夠激動人心的創意業務。可能BAT創新不盡如人意,老想靠它們的壟斷平臺賺錢,大家很反感這一點。所以BAT現在是創新意識不足,它們不靠創新,靠砸錢的做法,是值得批判的。
南都:也有評論認為這是它們現在已經開始由頂峰往下走或者是走向衰敗。
呂本富:衰敗談不上,BAT在盤點自己,說衰敗不如說是在盤點,但是三家有可能會分化,第一陣營它們是不是能保住?也許有一家不一定能保住,誰會掉隊也是公眾關注的熱點。
行業成熟到一半就會開始合并
南都:您如何看待現在大量合并的態勢?
呂本富:這是必然的,前一陣,大家都是比誰跑得快,現在拼到一定程度,燒錢也燒到一定程度,資本方一定認為不能再燒錢了,不能燒錢又不能丟市場份額,怎么辦?只有合并了。這是個經濟規律,不是什么冬天,行業新興到一定程度,成熟到50%、60%的時候一般就開始合并了。
南都:那這樣的話,是否以后各行各業垂直細分的市場都會形成寡頭或者雙寡頭形式?
呂本富:看互聯網格局有這種可能,一個很大的行業市場可能會形成兩到三個寡頭,還有四到五個行業細分的,比如說電子商務有淘寶、京東,還有唯品會等十幾個細分市場,這種格局已經很常見。
南都:事實上這幾家平臺合并之后它們也并不滿足于就是作為BAT下屬或者被控制,本身也想不斷壯大,成為一種能夠跟BAT抗衡的力量。對這種現象,市場也評價可能是BAT養虎為患,本來想占領這個領域,結果可能是扶持了未來的競爭者。您如何看待這樣的形勢?這是否會給以后的市場帶來很大變數?
呂本富:當然會帶來變數,就是這些所謂處于第二級的互聯網公司在往前沖,誰能沖上去?現在比較看好的不是大眾點評和美團,而是像滴滴快的這種,因為交通可以作為獨立的平臺了。攜程和去哪兒合并以后,在在線旅游市場可能是相對壟斷了,當然它也還只是個二級,因為在線旅游相對還是個二級市場,所以現在也無法向BAT挑戰。
快速迭代與僵硬制度天然矛盾
南都:這段時間大家也很關注專車,尤其是上海市交委向滴滴快的專車平臺頒發了網絡約租車平臺經營資格許可,還有交通部對外發布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您如何看待這些事件呢?
呂本富:這是當前的關注點,涉及到共享經濟這個熱點。共享經濟之所以在中國很火,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在全球規模最大;二是中國的服務業規模大,共享經濟目前主要涉及到服務業。
專車是網絡經濟和舊制度的博弈,能博弈到什么地步現在值得觀察,但是我想既然是個趨勢,舊制度就一定會退居二線。對于滴滴快的的管理不能再回到舊軌道上。既要補償利益又不能回到傳統方式,這就是政策監管最基本的標準。
南都:現在有人擔心這種政府頒發許可的做法,已經在慢慢造成共享經濟的互聯網核心精神的喪失。應該怎樣妥善處理這樣的問題呢?
呂本富:共享經濟雖然很好,能夠實現合理配置資源,以及資源的無上限供應,但必定動了別人的奶酪,這是直接的利益沖突。在這種互聯網+和共享經濟的背景下,新舊的利益怎么調整?需要重新進行制度設計。我的主張是首先要分清楚,誰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誰代表了未來的方向,這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對于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我覺得對它的制度設計應該是一個逐步規范的過程。第二個,也不能不關注受到沖擊的行業,對它的制度設計應該是有序轉型,一個是逐步規范,一個是有序轉型,這就是解決互聯網+沖擊的方案。
南都:生產力這個角度可能要放長遠一些看,從短時段看,這種管理方式對整個共享經濟或者創新的驅動力會形成怎樣的阻礙?
呂本富:肯定會有影響,阻礙倒談不上,因為這個創新還是個博弈的過程,既得利益者總是要保留一段時間的影響力的,但新的趨勢是阻擋不了的。
南都:互聯網在我們看起來是蓬勃發展,但可能相對于政府的力量來說還是很弱勢,這是不是一種危機?
呂本富:政府的干預當然是有的,但各家網絡公司平臺越來越大,它們是反映一種社會的創新和聚集,政府各項政策的落實也需要通過這些平臺,所以這是一個競合的關系,而不完全是競爭的關系。對立的一面肯定也有,比如說二者畢竟一個是管理者,一個是被管理者。我們也不要認為政府好像什么都能。互聯網是快速迭代,這是政府這個僵硬的管理制度不可能完成的。快速迭代與僵硬的管理制度之間是天然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