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準則》為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改革方案的落地,奠定了會計系統構建基礎,即通過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雙系統、雙要素、雙基礎的方式呈現政府綜合財務報告。
11月2日,財政部網站公布了《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下稱《基本準則》).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政府會計研究所所長張琦參與了基本準則的制定,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基本準則》最大的亮點是明確了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雙系統的基本改革思路。
《基本準則》稱,政府會計由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兩個系統構成。預算會計實行收付實現制,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財務會計實行權責發生制。
張琦告訴本報記者,政府會計改革方案的設計過程中,曾有學者提出在一個系統里同時實現財務管理目標和預算管理目標,以便降低改革成本。但實踐中,這種改革思路基本不可行。因為如果滿足財務管理目標,需要較大程度地運用權責發生制。而如果滿足預算管理目標,則需要較大程度地運用收付實現制。這對相互沖突的會計基礎無法在一個系統里同時被運用。最終,《基本準則》采用了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雙系統、雙基礎原則。
權責發生制亦稱為應收應付制,是指在會計核算中,按照收入已經實現,費用已經發生,并應由本期負擔為標準來確認本期收入和本期費用,并不考慮款項是否到賬。收付實現制又稱現金制或實收實付制是以現金收到或付出為標準,來記錄收入的實現和費用的發生。兩者在處理收入和費用時原則不同。
張琦表示,預算會計是為了滿足預算管理需求,而財務會計服務于單位財務管理,比如資產管理、債務管理,成本管理與控制等。
多年來,我國政府會計規范體系以收付實現制為主要核算基礎,主要包括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行政單位會計制度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這一體系較適應財政預算管理的要求,并為財政資金的運行管理和宏觀經濟決策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上述規范體系難以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需要,主要表現為:一是不能如實反映政府“家底”,不利于政府加強資產負債管理;二是不能客觀反映政府運行成本,不利于科學評價政府的運營績效;三是缺乏統一、規范的政府會計標準體系,不能提供信息準確完整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
因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的重要戰略部署。去年底公布的《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通知》)也落實這一部署,其中明確了今年出臺《基本準則》。
此次《基本準則》在完善現行政府預算會計功能的同時,強化政府財務會計功能,在政府財務會計核算中引入權責發生制原則,重新界定了資產、負債等會計要素的概念,并首次提出了收入、費用兩個要素。
張琦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由于政府會計分成了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雙系統,資產和負債的定義可以借鑒企業會計的經驗,按照權責發生制的基礎去界定。同時,在財務會計子系統中按照權責發生制基礎界定收入、費用概念。收入和費用主要是為了準確反映政府資源管理能力和績效。
根據財政部的部署,財政部還將加快制定出臺政府會計具體準則和政府會計制度,加快制定出臺政府財務報告編制辦法和操作指南等。
張琦表示,具體準則在陸續研究中,它主要涉及具體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等問題。基本準則發揮著概念框架的作用,指引具體準則的制定。具體準則的出臺將可能會有先后,比如政府的資產、負債、成本等方面準則或許會先出來。
“《基本準則》為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改革方案的落地,奠定了會計系統構建基礎,即通過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雙系統、雙要素、雙基礎的方式呈現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張琦稱。
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將全面反映政府資產負債、收入費用、運行成本、現金流量等財務信息。
根據上述《通知》,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改革總目標是通過構建統一、科學、規范的政府會計準則體系,建立健全政府財務報告編制辦法,適度分離政府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政府財務報告與決算報告功能,全面、清晰反映政府財務信息和預算執行信息,為開展政府信用評級、加強資產負債管理、改進政府績效監督考核、防范財政風險等提供支持,促進政府財務管理水平提高和財政經濟可持續發展。
《通知》也給出了改革時間表。在2020年之前,基本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府會計準則體系,全面開展政府財務報告編制工作,并制定發布政府財務報告審計制度、公開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