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么才能保護我們自己?答案就是不要試圖去保護,而是讓市場自己決定。”面對臺下關于“一個國家如何保護自己的匯率、保護自己的經濟健康發展”的提問,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宏觀經濟中心主席、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教授如此回答。
“到底怎么才能保護我們自己?答案就是不要試圖去保護,而是讓市場自己決定。”面對臺下關于“一個國家如何保護自己的匯率、保護自己的經濟健康發展”的提問,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宏觀經濟中心主席、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教授如此回答。
以首屆“金穗四融·諾獎學者絲路行”主講嘉賓的身份,2015年10月底,皮薩里德斯首次踏足中國西北地區。
GDP放緩至7%不是政策失敗
時代周報:近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出訪英國。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習近平的到訪將會對中英兩國的經濟合作產生哪些影響?
皮薩里德斯:英國非常熱衷以中國合作伙伴的身份,在歐洲扮演關鍵角色。歐洲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但現在,因為“去留歐盟”的全民公投,英國有點被排除在歐盟核心之外,因此,它想向習近平主席展示它對中國和歐盟之間的關系有巨大價值。訪問中,英國最高級別的政府官員不厭其煩地向習近平表達,他們對中英兩國之間的經濟關系有多重視。這次訪問對兩國關系的改善有增無減。
目前來看,中英兩國的關系十分良好,但英國希望能向中國出口更多的東西,特別是奢侈消費品和高科技產品。我相信,在中國開放金融市場并同意自由國際貨幣交易時,中英兩國的聯系會更加緊密。英國在歐洲和世界范圍內的主要優勢在金融市場,英國期待向中國出售更多的金融服務,并在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時代周報:你如何看待中國的“一帶一路”與美國的“TPP”?
皮薩里德斯:這兩項協定都是關于自由貿易和經濟合作的。TPP將使很多太平洋國家受益。我相信TPP對太平洋國家和中國都是有益無害的,如果中國能更積極地參與到TPP中,將會從中受益。
“一帶一路”也是一項很好的倡議,它將有利于中國和中亞地區的發展。它類似于TPP,但兩者所圈定的區域不同,一個是從中國往西,另一個則是太平洋的東部。這兩項協議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作為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成員,中國可以在主導“一帶一路”的同時參與到TPP中去。
我不認為TPP會削弱中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影響力,相反,通過和美國以及日本、韓國之間更緊密的合作,中國的影響力可以得到進一步加強。
時代周報:2014 年,中國經濟增速創24年低點,今年第三季度更錄得6.9%的低位,你如何看待中國經濟“保7爭7.5%”的目標?
皮薩里德斯:從國際標準來看,中國30年來的經濟增長率是極其高的。中國經濟的韌性讓經濟學家們感到意外,因此,放緩至7%不應該被視為是政策的失敗,它是一種自然的發展,在其他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國家中,這種放緩來得更早。
今年 GDP發展7%的目標是可行的。我認為中國不應該過多地關注增長目標,無論這些目標實現與否,都應該讓經濟繼續走常規的工業化進程,以自然的速度最終實現向服務型經濟的轉變。提高所有中國公民的生活水平,才是經濟增長的最終目標。
時代周報:明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根據你的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的GDP年增長目標將定位多少?這樣判斷的根據是什么?
皮薩里德斯:在新興市場中,中國已經相對成熟,所以它的增長率會低于以往。過去很多年里,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非常快,因為它一直在追趕技術更先進的國家,并且有大量的勞動力從農業部門釋放至工業部門,但這種追趕和釋放還并不徹底,中國在這兩方面還存在空間,因此增長率不會跌到像美國和歐洲那些完全實現工業化經濟體的水平。
沒有人能準確地猜出在這么長一段時間內的經濟增長率,因為它同時取決于許多外在因素,但在上述觀點的基礎上,5%-7%之間的增長率是合理的。
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想創業
時代周報:你關注過今年的中國股市嗎?如何評價中國證監會在股市中的不作為?又如何看待央行救市之舉?如何評價中國最近養老金入股市的行為?
皮薩里德斯:中國的股票市場過分受到政策導向的影響,結果經歷了許多波動和泡沫。很多投進股市里的錢都是熱錢,這意味著如果政策有變,它可以迅速地買進和賣出。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相比起紐約和香港,中國的股票市場表現得更為波動—前兩者都是在一個透明的監管框架內運作的。從這點來看,我認為央行最好的政策就是提供一個良好的監管框架,讓市場自主地去運行。這樣它會運作得更加順利,而不會因為政策認知而出現大型的退市或是注資。
養老金入市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但如果以政策和調控的現有狀況持續的話,那就不一定了,它們對市場造成的大波動,并不利于養老金在股市中的表現。
時代周報:中國今年的另一個年度詞匯是“創業”。你因搜尋理論贏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中國目前迎來創業大潮,很多人脫離原有單位,自行組織創業,但能夠成功獲得風投的少之又少。你可否用搜尋理論指導創業者:如何更高效地找到合適的創業伙伴?
皮薩里德斯:其實不僅在中國,現在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想自己創業,把企業做到一定水平之后就賣掉,以賺取豐厚的利潤。加州硅谷引發了這股趨勢,在那里,大批青年企業家通過創立異常成功的企業獲得大量的錢財,其中包括谷歌、蘋果、亞馬遜和PayPal等世界巨頭。這些企業所使用的數字技術,并不是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能力所不能企及的,因此很多年輕人都覺得他們同樣可以取得成功—只要他們有一個好的主意或創意。但實際上,這非常難。市場存在沖突,要找到正確的點子,同時有足夠的資金與之相匹配,再把作品做出來并推向市場—要實現這一切并不容易。在我看來,這里面還涉及很多風險,大部分創業的年輕人將失望而歸。
開始創業之前,年輕人就應該確定,如果失敗的話,他們有足夠的資本支撐進入下一個階段。如果確信有所保障的話,那這些年輕人可以盡管去嘗試,因為有些人確實會成功,而成功能帶來巨大的回報。
時代周報:今年,中國提出了“中國制造 2025”戰略,被稱為是中國版的工業4.0。當機器逐漸取代手工,是否會造成更大的失業潮?中國政府在推動這項戰略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皮薩里德斯:當機器取代從事工業的勞動力,就需要把這些勞動力轉移到其他工作崗位上。轉移的過程可能會在短期內造成一些失業,但如果前期進行謹慎地規劃,那么這個時期應該不會持續很久。這種轉移通常會把勞動力轉向服務業中更為勞動密集型的工作崗位。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需要關注兩方面。首先,需要避免通過人為手段過快地給機械化帶來改變,應當放慢節奏,順應市場的需求,這樣工人們可以在自己的時間里找到另外的工作;其次,政府需要為新工作提供培訓或者是準備進入服務業的工人和公司提供激勵—這同時包括對小企業自營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