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市場和技術的雙重壓力,中國海工如何突圍?
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在近10年來獲得了高速發展,一些技術壁壘相繼被打破,但國際油價持續下滑卻讓其陷入了低谷。
自201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大幅跳水以來,全球各大油氣公司被迫削減2015年的油田勘探開采投資,海上油氣開發影響尤甚。一些鉆井公司不得不推遲或取消過去幾年接手的海上鉆井平臺/鉆井船交付,特別是首付比例低的訂單。這導致造船企業遭遇巨大損失。比如韓國大宇造船、三星重工業和現代重工業三大造船公司,2015年第二季度虧損總額達4.75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54.5億元).
相比韓國船企,中國船企(個別船廠除外)面臨市場慘淡制造能力差距較大的雙重壓力。
創造需求
目前,國內船企手持的海工訂單大部分來自國際投機船東。受國際海工市場的影響,大部分鉆井公司現金流十分緊張,為擺脫困境,他們紛紛向船企提出延期交付以推遲大比例的交付尾款,進而導致船企交付難的現狀。
同時,國內很多實力并不強的船企由于船市不好,跟風轉型海工,但由于缺乏科學的定位和規劃,導致低價盲目接單現象屢見不鮮。部分企業轉型太快,未做好充分的技術和管理儲備,無法應對高標準的海工項目船東和監造團隊,設計建造的質量跟不上,建造節點拖期,導致交付難。
新訂單稀缺也使得國內船企發展后繼乏力。海工訂單是各海工制造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推動力,但鉆井平臺的利用率逐月下降,目前的利用率已不足80%,相比去年同期水平下降15%以上。在低油價市場下,國際上主要鉆井公司須幾年時間消化已有在制的裝備,無暇顧及新訂單。這意味著,海工制造企業無法進一步進行技術儲備、發展和創新。
為了改變目前的困境,海工制造企業須在狠抓質量基礎上,通過先進的項目管理機制確保高質量高標準建造出產品,然后封船待交。
國家可通過政策來打開國內的海工市場需求,幫扶船廠渡過難關。比如,可考慮加快扶植新生代海上油氣開發力量,加快中國海域的油氣開采步伐。積極開拓海工運營市場,創造海工裝備新需求。國家發改委可通過加快重大工程包項目的落實,創造部分切實可行的訂單需求。
繼續鼓勵民資進入海洋油氣開發領域。通過政策鼓勵、資金支持,打破現有格局,在外需不振的情況下,提振內需,鼓勵民資建立專業化的油氣開發公司。在市場低迷時下訂單建造海工裝備,也是中國海工實現彎道超車的有效途徑。畢竟海洋油氣開發的市場需求會長期有效存在。
國家還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寬船廠融資渠道,把目前已建造難交付的平臺投入使用,使其創造價值。因為長期的擱置會導致船企的運營資金不足,陷入惡性循環。比如,對于技術實力相對雄厚但有大量待交付鉆井平臺的船企,支持對其該部分資產打包進行證券化處理,把單純負債變成股份,改善船廠資產負債表,為船企正常運轉創造條件。
突破技術門檻
相對于傳統船舶的設計建造來講,海洋工程設計建造的技術門檻較高。隨著國際先進海工裝備設計標準越來越高,新建海工裝備的性能不僅要考慮當前需求,還必須考慮滿足未來新標準的需要。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設計時應緊跟用戶需求,切實解決用戶使用的安全高效快捷問題。
但國內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設計,現有的設計通常無法滿足國際主流船東的需求形成訂單。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在技術儲備方面,由于起步較晚,大多數船企的技術力量還不夠強大,技術儲備無法滿足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是建造技術和項目管理技術相對落后,很難以高質量應對海工的高要求;尤其是主要設備的安裝調試方面缺乏經驗,基本依靠外商服務工程師,導致建造周期不可控,建造成本不斷攀升,船企風險加大。
值得一提的是,中船集團上海船廠船舶有限公司1500米鉆井船自主設計獲得了國際認可。從上海船廠的經驗來看,國內船企應加大市場推廣力度,提前和國外船東溝通,共同開發,打造國內設計品牌,提高國際認可度。
國內核心配套設備廠商通過近幾年的奮力研發也有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比如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自升平臺,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半潛生活起重平臺等均形成了產品,投向了國際海工市場。宏華集團研發的鉆井包應用在上海船廠鉆井船項目上,實現了國內海洋鉆井包裝船應用的零的突破。
但大部分海工企業還是面臨得到國際用戶認可的難題。這就導致國內海工產品的核心配套設備往往受制于國外壟斷企業,大部分利潤尤其是系統集成方面的利潤都落入國外配套企業的口袋。國內船廠成為簡單的鋼結構建造和組裝,海工配套產業的綜合競爭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國家應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對部分實力強勁的海工制造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國家級的超大型設計建造企業。比如韓國現代重工、新加坡吉寶集團都是典型的國家級超大型海工企業,都享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從而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和較強的產業競爭力。近年來,工信部推行的“海工裝備船廠白名單(平臺類)”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可以為今后相關政策性支持提供方向。
兼并重組是另一條路徑。有關政府部門可通過引導主要船企通過兼并重組國內外上下游企業,帶動國產設備的規模化和高技術化發展,并利用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參股或控股關鍵設備制造企業,油氣勘探開發相關企業等,打造混合所有制,從而增強全產業鏈上的盈利能力,提高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