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門”之所以掀起軒然大波,因為其羞辱了擁有80多年歷史的大眾汽車,抹黑了百年“德國汽車”甚至“德國制造”。
德國大眾汽車排放丑聞發酵月余,涉事車型多已浮出水面,均為采用EA189型柴油發動機的大眾旗下車型,涉及大眾、奧迪、斯柯達和西亞特四個品牌。10月15日,大眾集團正式宣布召回歐盟市場約850萬輛問題柴油車,從明年1月起對這些車輛進行免費維修。同時,歐盟以外市場的召回也陸續展開。其中,大眾中國宣布召回中國市場1950輛卷入“排放門”的進口柴油車。
汽車召回并不新鮮,但大眾“排放門”引發的大規模召回卻顯得“另類”。第一,出問題的車輛并非“缺胳膊少腿”,而是得了“增生”——加裝了尾氣排放作弊裝置;第二,“排放門”并不威脅車主的駕駛安全,用大眾集團的話說,“所有車輛在技術上是安全的,用戶可以駕駛。”第三,“排放門”并非生產工藝缺陷,也非不可抗力造成的“天災”,而是十足的“人禍”。
危機公關積極糾錯
臨危受命的大眾集團新任首席執行官馬蒂亞斯?米勒在10月6日的集團員工大會上表示,除了尚難預計的巨額財務損失,排放丑聞主要是一場信任危機,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重新贏回客戶、合作伙伴、投資者及所有公眾的信任。
10月13日,大眾集團宣布旗下大眾汽車品牌投資計劃每年削減10億歐元,并加快實施企業效率規劃,勢必帶來陣痛,米勒對此也未予否認。但他同時表示,大眾的工作崗位不會受到影響。
目前,大眾采取的自救措施主要包括認錯、換人、調查、召回。為混得一個“好態度”,大眾承諾進行徹底、透明的調查,承諾配合檢方及監管部門并提交問題解決方案,第一時間調整包括董事會主席、監事會主席在內的多名高管。尤其是馬丁?溫特科恩先后辭去了大眾集團董事會主席以及掌握大眾集團52%股份的保時捷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職務。要知道,今年4月逼走大眾元老級人物費迪南德?皮耶希之后,溫特科恩在大眾的強勢地位得到空前鞏固。然而,“排放門”卻讓溫特科恩被迫“裸辭”并登上德國檢方的刑事調查名單。他表示自己沒有過錯,不知“排放門”內情,辭職完全是為了公司利益。
上述危機公關為大眾重塑市場信任贏得時間。大眾股價10月7日重回100歐元以上,當地一位大眾車主對記者表示,如果排放問題得到解決,仍會相信大眾品牌。
“開源”+“創新”保份額
對于大眾而言,僅靠糾錯恐怕不足以保住市場份額,尤其在激烈的全球汽車業競爭下,大眾的自我救贖更需要“開源”和“創新”。米勒表示,大眾必須大規模節省開支以應對危機的后果,但不能在發展未來技術方面省錢,必須堅持在新技術領域“開源”。
從9月份舉辦的法蘭克福國際車展來看,數字化、網絡化的智能交通與電動汽車是未來世界汽車工業發展的兩大方向。大眾集團10月13日發布的聲明顯示,大眾一方面在調整柴油車戰略,另一方面更多聚焦于電動車,將重點開發一個電動模塊化平臺,基于這個標準化平臺開發的電動車續航里程有望達到250公里到500公里。
德國質量協會地區業務負責人佐默霍夫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企業只有實現顛覆式創新才不致搞“排放門”那樣的假把戲。隨著化石燃料技術的開發逼近極限,德國汽車業必須找到新的能源技術路徑,比如氫燃料、電動技術等,必須拿出突破性的創新成果以及新的交通理念,拿出“干凈的”技術,而不是欺騙。
德工業界捍衛“德國制造”
“排放門”之所以掀起軒然大波,因為其不僅羞辱了擁有80多年歷史的大眾汽車,更抹黑了百年“德國汽車”甚至“德國制造”。德國媒體曾在一項調查中問“什么最能代表德國”,結果大眾汽車排名第一。于是乎,德國工業界也開始出手挽回“排放門”的外溢影響,捍衛“德國制造”的聲譽。
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德國質量協會等機構均辯稱,大眾丑聞是個別行為,不代表德國汽車業,更不代表“德國制造”。
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主席馬蒂亞斯?維斯曼指出,個別企業的問題不能代表整個德國汽車業有問題,也與柴油發動機技術本身無關,德國汽車業不應為此遭受不公平待遇。
德國質量協會執行董事施瑙貝爾說,德國制造業的基礎是大量中小企業,它們才是支撐“德國制造”這一品牌的關鍵力量,少數大型企業并不能代表“德國制造”,大眾又只是大型企業中的個例,“絕大多數德國制造企業是‘干凈的’,在國際交往中是可靠的,比如許多汽車零部件企業”。
佐默霍夫也認為,大眾集團是一家跨國公司,在全球擁有約60萬員工,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德國企業”。他指出,德國目前仍有許多傳統的小型家族企業,它們甚至以家族姓氏為企業命名。“我們研究發現,這些家族企業在道德方面往往與大企業不同,它們用家族的名字捍衛信譽,更注重誠信文化的傳承。”
雖然將大眾汽車與“德國制造”完全割裂開來不免顯得一廂情愿,但佐默霍夫所提的跨國公司觀點值得深思。全球化孕育了大量的跨國企業,一方面這些企業的傳承和管理比中小企業復雜得多,另一方面這些企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面臨不同的監管規則。大眾“排放門”首先在美國曝光,一定程度上也與歐美不同的排放標準有關。
由大眾丑聞聯想到德意志銀行參與的LIBOR操縱丑聞,兩者都是大型跨國企業,都因與國際監管規則發生沖突,而陷入“身敗名裂”的境地。如今,巨額罰款讓本已負擔沉重的德意志銀行雪上加霜。同樣,從丑聞曝光的9月18日至10月22日,身處漩渦的大眾除了挨罵,市值縮水超過三分之一。股價暴跌反映出投資者心理的劇烈變化,尤其是對大眾公司能否走出危機的擔憂。僅在美國市場,大眾因“排放門”就可能面臨最高180億美元罰款。而即使在業績最好的2014年,大眾取得的經營利潤不過127億歐元(約合142億美元)。可以預見,大眾集團可能面臨與德意志銀行類似的困境,重整旗鼓需要較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