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六盤水市“三變”扶貧啟示。脫貧有了著落,轉型才有基礎,未來才可依托。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常常被用在扶貧理念上。在所轄4縣區中有3個國家級貧困縣、1個省定貧困縣的貴州省六盤水市,不滿足于“授人以漁”,正銳意追求“共建漁場”。為在2018年前消除絕對貧困,他們通過“三變”(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改革,不僅決心解決脫貧難題,也要同步為未來打造發展平臺。
“三變”改革不止于扶貧,亦意在搏未來。通過“三變”整合資金、整合資源、整合產業、整合治理等形成人人共享的“漁場”,使眼下脫貧有支撐、未來發展有依托。
更為長遠的意義在于,“三變”描繪了一副未來中國鄉村的圖景,村集體、農民可以通過農業生產、生態旅游,盤活自身資源,增加財產性收入,實現收入的多元化,既保護了青山綠水,也實現了“金山銀山”。
貧困區里出了“美麗鄉村”
在六盤水市盤縣,有一個叫“噠啦仙谷”的地方,坐落在巖腳村一個約2公里長的山谷里,是個以“噠啦仙湖”、濕地公園、“七彩花田”為主軸的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
8月下旬,噠啦仙谷的“七彩花田”已卸下了它最靚麗的裝束,但站在山頂俯瞰,依然可見由七色花草組成的花田景色,尚在盛開中的馬鞭草吸引著新人拍攝婚紗照。七彩花田周圍有水庫、度假村、生態農業園和清一色農家小樓。家家樓頂上都有一片太陽能板,可發電上網,這是“光伏扶貧”項目,每戶僅此一項可年收3800元左右。
數據顯示: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2年的3500元增加到2014年的1.2萬元,村集體累積300萬元。這是什么概念呢?2014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9892元。
初到此處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還有40%的貧困率,而現在似乎“無貧可扶”,成為人們期望中的“美麗鄉村”:家家戶戶住著別墅式的樓房,村容干凈整潔,水電路(互聯)網齊全,田園山水相伴,既有現代城鎮的便捷,也不失傳統農村的氣息,“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成為現實。
10月份,經過網絡、手機投票和專家打分,巖腳村入選貴州首屆“十佳美麗鄉村”。
這是“三變”催生的一個典型。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項目大家“共有”,村集體有股權,農民是股東,共涉及1.28萬戶3.1萬人,其中扶持4660戶貧困戶1.39萬人。目前,噠啦仙谷項目入園企業12家、專業合作社16家、種養殖大戶32戶,農家樂48家、鄉村客棧22家,累計完成投資5億元。2014年實現總產值2.6億元,帶動就業7600余人。
巖腳村的脫貧致富或許來得有點快,但噠啦仙谷式的成功,在六盤水不是孤例。
記者8月底在位于六盤水市水城縣米蘿鄉的俄戛村獼猴桃種植園看到,接近采摘的紅心獼猴桃已經掛滿藤蔓,工人們正在為采摘做準備。
據了解,米籮鄉的1.6萬畝獼猴桃種植園是水城縣連片獼猴桃種植基地的核心部分,全縣獼猴桃種植總面積8萬畝。在獼猴桃種植項目中,“農民變股民”,他們用承包地經營權入股,占股30%。這種優質紅心獼猴桃每畝年產1噸,毛利4萬元左右,凈利潤約3萬元,成為股民的農民每年畝純收入約1萬元。
“這1.6萬畝土地涉及1萬多人,4000多戶?!泵谆j鄉黨委書記王元海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俄戛村人均年收入已達到7000元。收入高的家庭有幾十萬元,最低的也有兩三萬元,這還不算外出務工的收入?!?/p>
水城縣委宣傳部部長李勇告訴本刊記者,“三變”與現代農業結合在一起,不僅盤活了村集體和農民的資源,也將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股民”們可以外出務工,也可以在種植園里當工人,“獼猴桃種植園常年需要工人照料,年工資1.5萬元左右,未來還要發展旅游,收入更加多元化?!?/p>
這樣的案例還有不少:如少數民族占總人口71%的盤縣巖博村,2014村集體資產5250萬元,集體經濟積累380萬元,人均純收入1.2萬多元,過去的一類貧困村成為全縣首富村。如地處偏遠的少數民族村寨水城縣舍烹村,2014年人均年收入1.1萬多元。
據資料介紹,2014年,六盤水市有15.6萬人通過“三變”入股變為股民,其中財政整合資金入股人數13.7萬人,土地入股17142戶8萬人、共19.53萬畝,農民自籌資金入股611戶2403人,股民通過入股分紅人均增收1020元以上。共有20余萬農民通過就業創業,實現人均工資收入5000元以上。
扶貧難題倒逼“三變”
“三變”是什么,為何能給巖腳村帶來如此大的變化?
簡言之,“三變”就是用集體所有的資源入股企業,使原本難以發揮作用的集體土地、道路、水面等具備生產要素功能的資源開始變現;讓分散的資金,包括扶貧資金進入企業變為股金,按期分紅;農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折價入股企業,分享紅利。
8月25日,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座談會在六盤水市召開。之所以選擇這里,就是因為“三變”改革嘗試。與會者認為,“三變”對于發揮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優越性,推動農村規?;?、組織化、市場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三變”不僅是扶貧創新的探索,更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嘗試?!叭儭笨蚣苤?,在堅持農民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權益不受損的前提下,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各種要素被整合在一起,農民脫貧致富不再嚴重依賴外界幫扶,而是靠激活資源的價值變現。
“三變”在六盤水的出現,是扶貧難題倒逼的結果。
據六盤水市扶貧局局長王成剛介紹,地處滇黔桂集中連片貧困區的六盤水市,全市山地占國土面積的95%以上,耕地破碎,農村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公共配套服務不完善,教育衛生事業發展滯后,農民發展難、就業難、保障難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扶貧開發重點村占全市行政村的60%,按照2736元扶貧標準(現價),2014年還有50.99萬貧困人口,且主要分布在深山區、石山區和少數民族村寨,八成是老少病殘。
扶貧攻堅難,難在“散”——資源散、資金散、農民散,農村經濟組織化、規?;⑹袌龌降?。由于資源分散,土地等生產要素流動性差、流動成本高,形不成產業支撐,形不成品牌和市場;由于資金分散,發揮不了整合資源、整合農民、整合產業的杠桿作用,資金使用效益低;由于農民分散,勞動力資源缺少優化整合的平臺,加之外出務工人員多(全市外出務工人員54.81萬人,占勞動力人口的27.17%),導致農民占有生產資料的閑置和浪費等。
王成剛說,“土地承包的‘分’解決了吃飯問題,解決富裕問題只能在‘合’上想辦法。怎么合?”
2014年以來,六盤水市開展“找問題、找差距、找目標、找路徑”活動。最終,“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作為抓“三農”的具體方法和路徑,進入六盤水“三農”發展總體思路。
“三變”改革目的主要有三。王成剛說,一是增加農民收入,脫貧致富;二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支撐轉型發展;三是解決農村基層執政能力弱的問題。
以“資金變股金”為例?!叭儭睂嵺`中,六盤水市采取集中投入、產業帶動、社會參與、農民受益的方式,以財政資金為杠桿,把政府、企業、農民、社會、金融資本整合起來,走農企合作的路子,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形成農民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
“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及用途的前提下,將財政投入到村的發展類資金(除補貼類、救濟類、應急類外),原則上轉變為村集體和農民持有的資本金,投入到企業、合作社或其他經濟組織,撬動一家一戶的分散資金、社會資金、金融資本參與到這個平臺上來,用規模資金推動規?;l展?!绷P水市財政局副局長彭紀星介紹,具備發展條件的地方,立足本地優勢產業聚集資金;對不具備脫貧條件、生產生活空間條件惡劣的地方,把資金集中投入到異地良好的產業平臺上,實現農民對異地優勢資源的共享和利用,破解了深山區、石山區、石漠化地區群眾在本地難以實現脫貧的難題。
據了解,六盤水市圍繞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旅游價值“四個最大化”來考慮資金投入效益,重點把資金集中投入到“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特色農業“3155工程”(100萬畝獼猴桃、100萬畝茶葉、100萬畝以核桃為主的干果,50萬畝商品蔬菜、50萬畝草食畜牧業、50萬畝中藥材、50萬畝刺梨、50萬畝紅花油茶)主導產業上。
資料顯示,2014年以來,通過“資金變股金”,全市整合農業、林業、扶貧等11個部門各類財政資金2.6億元,帶動集體資金6608萬元、農民自籌資金3260萬元入股經營主體,實施獼猴桃、茶葉、核桃、商品蔬菜等特色產業205.38萬畝,共有3.44萬戶、12.8萬農民通過資金入股實現戶均增收4434元、人均增收1128元。
為眼下謀脫貧為未來造平臺
“三變”帶來的扶貧效果在六盤水已經顯現。六盤水市農業委員會農經站站長張迎學概括有“五個促進”:一是促進農村產權制度的改革,加快了土地流轉,生產關系出現新調整;二是促進特色產業發展;三是促進現代化生產方式的農業園區形成;四是促進農村經營主體的壯大;五是促進農民增收并分享增收利益,集體和個人資產大增,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并舉。
這一切,對貧困連片地區的意義,已經超越了為脫貧而脫貧。“三變”之舉,不僅讓六盤水市為2018年前消除絕對貧困增添了信心,更讓他們在謀劃未來發展上有了底氣。
六盤水是國家“三線建設”(指自1964年起國家在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的重點地區,煤炭遠景儲量840億噸,一直有“江南煤都”之稱。資源稟賦決定了其資源型城市的基因,第二產業占絕對優勢,農業一直是六盤水的短板,2013年六盤水的三大產業比例為:6.6:57.1:36.3.
但六盤水又是一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77%的城市,農業結構以種植玉米、土豆、水稻為主,農業總產值占GDP的1.7%。不管是從全市層面的“煤都”轉型,還是貧困線下的農民脫貧致富,都需要有符合地域性、可持續的產業支撐。
在山連著山的貴州,六盤水“是一座沒有平原支撐的城市”,眼睛還得盯住“山地特色”。六盤水的資源優勢離不開生物多樣性、氣候、生態等,“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大有潛力,可以走出一條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山地特色現代農業發展路徑。
通過“三變”促進土地集中、資金集中、勞動力集中,有效解決了耕地碎片化、投入零星化、發展粗放化、產出低效化等扶貧攻堅的突出問題,使單家獨戶的農民集中參與到農業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大力發展獼猴桃、刺梨、紅豆杉、茶葉等為主的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觀光農業,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脫貧有了著落,轉型才有基礎,未來才可依托。
這兩年,“煤都”六盤水,對外打的是“涼都”名片,正在把雄厚的氣候、生態、旅游資源轉化為未來發展的平臺。如利用良好的氣候條件和生態條件,從2013年開始,六盤水已連續三年舉辦國際馬拉松比賽,規模一年比一年大,吸引力一年好于一年。今年8月21—23日舉辦了盤縣烏蒙大草原生態體育國家公園系列活動,首屆越野T3峽谷車王爭霸賽、滑翔傘賽、烏蒙草原音樂節等三大活動,在3天時間內吸引游客38.7萬人次、創旅游收入3.17億元。目前,六盤水市第一、第三產業的比例迅速增加,增速在貴州省均為第一。
而六盤水市委副書記魏雄軍還一直在琢磨,六盤水有這么好的有機農業、觀光農業,難道不可以成為中國食品安全領域生產和標準的領航者?有這么好的生態條件,在“數據貴州”大背景下,難道不會在大數據時代成為某些領域的“中心”?
9月份,六盤水直飛北京的航線開通,過去最大的“交通瓶頸”得以緩解?!盎ヂ摼W思維”下,六盤水的未來平臺正在“生態文明”和“大數據”的框架中謀劃著。
說到底是“治理重建”
“這50多萬貧困人口,80%是老弱病殘,完全靠他們自己,解決不了問題。核心是鄉村治理問題,必須依托集體經濟的壯大?!绷P水市經信委信息化中心經濟師劉洲語說。
經歷過幾十年在貧困地區的“輸血”“造血”,至今未擺脫貧困的“老大難”,有限的一對一資金扶助、產業幫扶,能解決一時,但解決不了一世?!笆谌艘詽O”能幫助大部分農民走出貧困,但無法做到“一個都不少”地實現全面小康。扶貧與發展終歸需要有效的“組織”,打造出人人可共享的“漁場”。
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加快,農村基礎設施日益完備,比如水電路和網絡等已經或正在建設中,這是硬件指標。但軟指標方面,農村分散的人口和乏力的管理模式日益顯出弊端。
建“漁場”,需要可持續的資源依托,需要有品牌有市場的產業支撐,需要有現代化的組織水平,需要高效有序的治理能力。說到底,核心在于鄉村治理重建。
邊遠貧困地區的現實是,親壯年農民大量外出務工,留守農村的多為老人和小孩,農村空心化趨勢嚴重。人口的“流失”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基層組織建設陷入困境,比如過去由集體商量才能決定事情,逐漸成了走過場。有的地方村干部也都外出務工了。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的集體經濟組織就更加衰落,集體資產躺在“倉庫”里睡大覺,無法實現其價值,更不能給組織成員帶來利益。
扶貧攻堅難,在偏遠地區最終指向鄉村治理能力不足上。
“村集體要干什么事,沒有錢,只能是有心無力,號召力就弱了,就沒有為人民服務的物質基礎?!绷P水市委組織部組織科科長牛衛國說,六盤水市“資源變股權”的直接效果,是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原先無力為村農民脫貧致富辦事的村委會有了財力,也就有了為眼下謀脫貧、為未來造平臺的能力,實施精準扶貧就有了載體。
據介紹,2014年以來,六盤水市共整合了15.5萬畝集體土地、7.4萬畝“四荒地”作為村集體持有的股權,入股到42個萬畝以上農產品生產基地,新增村集體經濟收入2477萬元。消除“空殼村”157個,“空殼村”占比從2013年的53.8%下降到38.4%。
在“三變”實踐中,六盤水市探索的“聯村黨委”,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
2014年6月,六盤水市出臺《關于推進聯村黨委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以5000—10000村民或2—3個行政村為一個單元,設立“聯村黨委”,打破地域限制,將產業相近、地域相鄰的幾個村聯合起來,采取“村村聯建、村企聯建、產業聯建、村居聯建”等方式,統一對轄區內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社會事業規劃協調,實現強村帶弱村,村與村抱團發展。
“聯村黨委”之于扶貧攻堅的效果是明顯的。如水城縣玉舍鎮依托核桃產業,聯合俄腳村、甘塘村、海坪村,組建玉舍鎮“轉山核桃產業聯村黨委”,核桃產業種植面積達2萬畝,聯合的三個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500元。
更明顯的效果是可以把精準扶貧落到實處。扶貧的“硬茬兒”往往是閉塞的旮旯地帶,發展產業受各方面條件制約,增收難、發展難凸顯,僅靠移民扶貧也難以解決根本問題,存在不少現實難題,特別是在少數民族村寨。
“聯村黨委的建立,從組織形態和產業布局上,可以有效實現異地產業化和異地置業。”據牛衛國介紹,有了“三變”整合分散的資源、資金、農民這樣一個平臺和分配機制,加上“聯村黨委”的組織、布局、協調能力,即使不移民,也可以通過異地產業化和異地置業來實現精準扶貧。
習近平總書記曾論述,“實踐證明,農村改革越深化,黨組織的核心地位越要強化;脫貧越深入,農村第一線黨組織的力量越要增強。”“聯村黨委”的創新,正是以加強農村第一線黨組織的力量為抓手,破解部分農村地區鄉村治理“難以作為”的難題。
據介紹,六盤水聯村黨委一般從各村支部書記中選出一個帶富能力比較強的人來擔任聯村黨委書記,其他村的黨支部書記擔任副書記?!艾F在幾個村一起設立辦事服務大廳,將這幾個村的黨委組織起來,放在辦事大廳,隨時都有人為村民服務,涉及到跨界的問題,通過協議來合作,解決爭議?!迸Pl國說。
截至目前,六盤水市共選出34個“聯村黨委”,涉及15個鄉鎮街道、覆蓋88個村(社區),其中有7個非公企業黨組織、3個專業合作社黨組織,最大的“聯村黨委”囊括了9個村,也出現跨鄉鎮、跨縣區、跨市甚至是跨省的“聯村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