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獲得準生證的8家個人征信企業盡管已經按照央行的吩咐準備了大半年,但央行卻未如期發放牌照。南都記者從業內獲悉,目前央行上一輪驗收工作已經完成,目前尚未通知有新一輪的驗收,但有人士透露,8家機構并非都能獲得驗收通過,或有機構未能獲得首批牌照。
首批獲得準生證的8家個人征信企業盡管已經按照央行的吩咐準備了大半年,但央行卻未如期發放牌照。南都記者從業內獲悉,目前央行上一輪驗收工作已經完成,目前尚未通知有新一輪的驗收,但有人士透露,8家機構并非都能獲得驗收通過,或有機構未能獲得首批牌照。
一方面,央行對于個人征信牌照發放顯得非常謹慎,但另一方面,不斷有機構加入第二批個人征信牌照的申請中。據南都記者了解,目前已有包括萬達金融、京東金融、宜信等企業有意愿申請。業內人士稱,對于構建互聯網金融控股集團的機構而言,個人征信牌照具有基礎價值,是必爭的牌照。
首批牌照或不足額發放
今年1月5日,央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征信有限公司等8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6個月。
南都記者從業內獲悉,7月,央行完成了對首批個人征信機構的首輪驗收工作。隨后又完成第二輪驗收工作。
據悉,在此期間,盡管個人征信牌照尚未正式下發,但在準備工作期間,上述8家機構中多家已經開始推出自己的產品上線或開始內測,如各家機構紛紛推出了以“信用分”為基礎的產品。如芝麻信用的芝麻信用分、騰訊信用分、前海征信的“好信度”、中誠信征信的“萬象分”等。
對此,一家個人征信機構相關人士對南都記者表示,推出的此類產品也是央行驗收工作的一部分。由于剛開閘,央行也希望透過各家機構推出的試水產品來了解各家的思路和打法。“這也是驗收工作中考核的部分?!?/p>
南都記者從業內獲悉,央行驗收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其中業務端主要考察各家機構的數據來源、系統模型、產品形態、技術以及合作伙伴;而對于機構內部,則主要考察組織架構、管理團隊、管理制度,重點在于合規和信息安全保障方面。
目前兩輪的驗收工作已經全部結束,是否會有新一輪的驗收工作,多家征信公司相關人士對南都記者表示,目前尚未接到通知,央行亦沒有進一步明確牌照何時發放,大家都在靜待通知。而由于接近牌照的發放,所以各家機構尤為謹慎,目前對外亦不敢進行過多評論,希望能夠安全獲得牌照。
對于已獲得準生證的機構謹慎的原因在于,有業內人士對南都記者表示,從目前獲得的信息看,8家獲得準生證的個人征信機構并非都能獲得牌照。央行可能會只下發6個或者7個征信牌照。
開搶第二批牌照
這樣的業內傳言,與監管層相關人士在不同場合透露出來的思路一致。央行行長助理楊子強曾在某研討會上強調,要嚴把征信行業進入門檻,在征信許可備案中把握好市場規劃,對征信機構整體數量有計劃,不搞多而亂。
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長王煜也曾表示,征信服務只是為信息使用者管理和決策提供外部信息參考,只是在主體決策中起輔助作用。征信市場的容量有限,不容易賺錢。做征信需要資金、技術、人才以及主體大量的信用數據。征信市場必須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原則。征信市場發展反對重復建設,反對一哄而上。
不過 ,盡管監管層對于牌照的發放顯得非常謹慎,但市場主體卻表現出對個人征信牌照極度的熱捧。據南都記者了解,目前已有包括萬達金融、京東金融、宜信等企業有意愿申請第二批個人征信牌照,其中,部分機構已經向央行提交了申請。此外,還有媒體報道,中國移動已經與招商銀行啟動征信合資公司的籌備工作,探索電信運營商在大數據上的應用。
對此,安信證券研究團隊認為,個人征信市場前景非常大,短期市場價值超過3 0 0億元,長期價值超過1500億元。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廣州e貸總裁方頌此前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也曾表示,對于構建互聯網金融控股集團的機構而言,個人征信牌照具有基礎價值,是必爭的牌照。
需要完成頂層設計
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對南都記者表示,目前國內個人征信牌照需要繼續解決頂層設計問題。楊濤表示,以大數據、云計算、交易平臺和移動支付等為代表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帶來的變化,開始在征信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現有的制度與政策設計中,對于互聯網征信的戰略定位、發展思路、問題與挑戰,還未進行有效的“頂層設計”,同時相關概念還需要進一步闡釋。
目前個人征信機構產品不僅面向金融行業,而是場景化的營銷。如芝麻信用“機場營銷事件”就曾傳出因此遭遇央行叫停問題,楊濤認為,構建征信體系的目標,是為了建設最重要的經濟金融“基礎設施”,其功能以服務于各類主體的金融活動為主,尤其是順應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新挑戰,而以服務于其他經濟社會行為為輔。
楊濤表示,傳統的征信提供者往往遵循“采集者與信息產生沒有任何關系”的第三方原則,從而保持相對獨立性。但是伴隨互聯網信息巨頭的崛起,該原則可能出現“模糊地帶”,如騰訊征信用微信、QQ的社交數據,服務騰訊的放貸業務;芝麻征信也使用到阿里的電商數據,服務阿里的放貸業務。對此要在給予一定探索空間同時,進一步明確底線原則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