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胡汝銀日前在由浦發銀行和上海理財博覽會共同主辦的“舊邏輯與新動力”2015浦發卓信財富論壇上指出,中國舊的經濟發展模式與邏輯已經無法解決當前面臨的經濟轉型難題,必須確立新的動力。本次論壇也拉開了第十三屆上海理財博覽會的序幕。
著名經濟學家胡汝銀日前在由浦發銀行和上海理財博覽會共同主辦的“舊邏輯與新動力”2015浦發卓信財富論壇上指出,中國舊的經濟發展模式與邏輯已經無法解決當前面臨的經濟轉型難題,必須確立新的動力。本次論壇也拉開了第十三屆上海理財博覽會的序幕。
舊邏輯:盲目投資拉動
過去很長的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宏觀經濟政策所依循的邏輯就是,一個地方或國家投資越多越好,GDP越高越好。
“在這種邏輯的實踐下,導致了一系列問題,造成了巨大的社會經濟資源浪費。這種發展模式顯著地不僅降低了全要素生產率和國民福利水平,而且還導致目前不得不面對大規模的產能過剩,經濟增長率快速步入下行區間,大量傳統行業和資源依賴型地區過早進入衰退期。”胡汝銀表示。
產能過剩最顯著的例子就是鋼鐵行業:2015年上半年全國粗鋼產量4.1億噸,鋼鐵產能十幾億噸,嚴重過剩。其惡果是鋼價持續下跌,全行業虧損。數據顯示,2015年鋼鐵全行業虧損超過200億元,而目前鋼材價格連2008年的一半還不到。
新動力:提升微觀經濟效率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邏輯是什么呢?胡汝銀認為,要基于以人為本的微觀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最大化,要把提升微觀經濟效率置于前段。否則,即使再加大投資、加大貨幣供應量,也只能帶來更大的浪費,增加的只是“有毒有害”的GDP.
他進一步指出,“具體而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成長和社會經濟結構的改善要有三大新動力——高品質的產品、高效率的企業、以人為本的全面創新和社會進步。”
在這一過程中,文化建設也尤為重要。胡汝銀強調,“目前社會普遍浮躁,企業追求短期利益。要想經濟轉型,文化是基礎,所以我們未來需要一次真正的文化運動,構建和現代社會進步相契合的文化基礎。對企業來講,正確的企業文化是什么呢?那就是客戶至上。”
新目標:建設金融強國
中國未來的發展目標是要建成經濟和金融強國,如何建設成這樣一個經濟和金融強國呢?胡汝銀指出,“經濟金融強國的建設根本就是,必須要有堅實的制度、政策環境與社會文化基礎,堅實的實體經濟基礎,堅實的金融體系,必須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社會資源最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他還認為,這個建設過程中要把握三項準則: 第一、著眼長遠,一定要有長遠眼光,不能急功近利;第二、練好內功,避免舍本逐末;第三、整個國家從政府到企業,到我們每個普通的投資者,都應該真正做到專業主義和理性主義。
胡汝銀認為,中國人均GDP目前7000美元左右,僅為美國、新加坡的六分之一,如果現階段不出現戰略性的失誤,不搞無效率的投資大躍進,不大量生產無效的GDP,而能夠有效配置資源,在未來再保持幾十年的中高速增長也不難,那時候就會真正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反之,則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并出現社會經濟發展反復劇烈波動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