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備受關注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發布,國民經濟下一個五年長什么樣變得越發清晰。而財政和貨幣一直是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大手段,作為下一個五年的重頭戲,“雙輪”驅動缺一不可。
昨日,備受關注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發布,國民經濟下一個五年長什么樣變得越發清晰。而財政和貨幣一直是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大手段,作為下一個五年的重頭戲,“雙輪”驅動缺一不可。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加強金融業開放。
事實上,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金融改革已在多個層次全面攤開。在具體改革措施上,民營銀行的設立以及上海自貿區的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等歸屬準入層面改革;兩率的市場化改革則屬于要素價格改革;而企業改革、投資的自主權則屬于市場主體領域的改革。
相比于其他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關乎全局,經歷了17年漸進式改革后,銀行業躺著賺錢的時代不復,當前利率管制也僅剩存款利率上限一道藩籬,但隨著近些年來風起云涌的理財產品早已取存款而代之,并行于金融市場的利率雙軌也必將最終迎來并軌。
金融改革破冰之旅無論懸停、或者倒退,都沒有出路。金融開放從自貿區豁開的口子越開越大,人民幣國際化大步向前倒逼金改全面提速。
金融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雙重目標開始逐漸被綁在一起,一頭人民幣國際化作為金融改革的推動力,另一頭金融改革則為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打下良好基礎。但兩條腿走路就怕步調不一致易跌跤,因此,需要頂層設計以及統籌協調,作為一項國家戰略整體推進,安全與效率并重,實現金融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驚險一躍。
財稅改革則是穩字當頭。財政遠不是簡單的如何收錢和花錢問題,而是觸及央地利益協調、事關政府與企業關系、權力與市場劃分,因此財稅體制改革歷來是全局改革的突破口,作為1994年分稅制以來財稅領域的最大動作,本輪財稅體制改革覆蓋預算、稅制、事權與支出責任改革的方方面面,可謂如履薄冰,步步驚心。
從年初的預算法提交人大審議,到現在最后四大行業納入“營改增”試點,財稅改革在預算公開、稅制改革及央地關系三個重點方面都步入了啃硬骨頭的階段。
2015年被認為是“營改增”的收官之年,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納入“營改增”試點后,意味著“營改增”全面推開。隨著“營改增”試點逐步向全國各地和全部行業擴圍,需要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分配關系,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包括房地產稅改革的推出、消費稅征收環節的變化以及個人所得稅改革。
中共中央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但如何平衡中央、地方在事權、財權方面存在不明確、不匹配和不合理的問題,財稅改革必須厘清其中關系,這事關大市場效率和法律的實施,隨著經濟增速放緩,財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財稅改革能否最終實現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減輕企業負擔、穩定經濟增長備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