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低估值、匯率貶值和出口市場改善的吸引,全球資金開始重新回流到亞洲市場。
圖為新加坡中央商業區一景
北京時間時間4日路透稱,亞洲股市暴跌過后,受低估值、匯率貶值和出口市場改善的吸引,全球資金開始重新回流到該市場。
今年稍早逃離亞洲股市的投資者現在更加相信,中國經濟將避免硬著陸,同時歐洲和日本央行維持寬松貨幣政策,支持全球經濟增長回升。
在亞洲市場帶領下,新興市場顯示出復蘇的初步跡象,10月的三周里外資流入加快。根據瑞信數據,外資還買入27億美元亞洲股票(不包括中國和馬來西亞),此前四個月則為賣出230億美元。
“這更多是因為人們看到的負面消息減少,而不是因為人氣趨于正面。但事情往往是這樣開始的,”Old Mutual Global Investors旗下亞洲股票主管Josh Crabb稱,“如果這股趨勢得以延續,人氣便會由沒那么負面變得正面。但這不會是一帆風順的?!?/p>
由于中國股市10月漲速為亞洲主要市場之最,投資者轉投中國上市交易基金(ETF)懷抱,這些資金在過去三周的外資流入中占了很大一部分。
中國股市今年夏季劇烈下挫后仍在慢慢恢復元氣,但最糟糕的情況可能已經過去。瑞士信貸亞太首席投資官John William Huia Woods在報告中稱,經濟增長或已在第三季觸底。
投資者亦重返韓國和臺灣,這些地區的估值仍徘徊在2008年低點附近;印度則憑藉自身經濟增長前景,獲得投資者青睞。
紐約PineBridge新興市場股票投資組合經理Andrew Jones說道:“近期對新興市場和亞洲的興趣已開始增加,可能源于中國經濟數據顯露出一些穩定跡象?!?/p>
不過據瑞士信貸數據,外資10月仍繼續出脫印尼和菲律賓股票。而截至9月底的五個月,馬來西亞股市亦是凈賣出。
2016年馬來西亞和印尼企業料會倍受本幣走軟和大宗商品價格下滑打壓。
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FED)12月升息的預期,可能重燃風險資產壓力,不過亞洲仰賴出口的經濟體應會自美國經濟走強中獲益。
**資金恢復流入**
根據花旗,截至10月14日止當周,亞洲交易所上市基金(ETF)有10億美元資金流入,而歐洲、中東及非洲有5,000萬美元資金進駐,拉丁美洲則流入1,400萬美元。亞洲在最后兩周又有約10億美元資金挹注。
市場擔憂中國經濟放緩,且市況動蕩,導致MSCI明晟新興市場亞洲指數于4-8月間暴跌28%,但指數自此已反彈12%。
DataStream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MSCI明晟亞太地區(除日本)指數凈值比為1.305倍,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便宜的水準。
坦伯頓新興市場基金及柏瑞環球新興市場精選股票基金等投資者,均選擇性地增加亞洲持股比重。
瑞士信貸財富管理部門10月時將亞洲新興市場上調至“表現優于大盤”。該行并將韓國調高至“加碼”,主因估值便宜,且各產業股票收益均告上揚。
韓國綜合股價指數(KOSPI)凈值比為1.25倍,在主要亞洲新興股市中最便宜。PineBridge的Jones表示,大宗商品進口價格較低,以及部份企業將因中國消費增長而獲益,都對韓國有利。
PineBridge的亞洲權重上升,主要在于9月將韓國配比由6月的13.1%調升至17.7%。
至9月30日止,坦伯頓基金的亞洲權重也上升至將近57%,6月時為52%。主要增加對印度、臺灣與韓國的曝險。
根據富蘭克林坦伯頓,印度增長料將強于中國與美國。目前印度股市股價凈值比為3.1倍。
“經過艱困的一年后,亞洲看起來相對較歐美便宜,”新加坡安本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Hugh Young在報告中表示。
“這個區域在每一次‘危機’過后,就會出現一段長時間的成長期。亞洲的前景并未消退。”
瀏覽圖表:
(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