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一到秋冬供暖時節,霧霾就頻繁在中國北方城市現身。2日晚間,哈爾濱、長春等東北城市空氣質量進入了嚴重污染狀態,局地能見度不到100米。監測顯示,3日3時,長春市pm2.5一小時濃度為729紓M3.
在逆溫、靜穩等天氣原因的作用下,隨著中國北方地區進入供暖期,勢必加大空氣污染防控的壓力,各地面臨“保供暖”與“治霧霾”雙重考驗。
有關專家認為,長遠來看,中國要想減少霧霾還需要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尤其是從加速調整目前能源結構入手。
中國氣象局和中國社科院此前聯合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顯示,中國霧霾天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消費帶來的大氣污染物逐年增加,主要源于熱電排放、工業尤其是重化工生產、汽車尾氣、冬季供暖、居民生活,以及地面灰塵等。
以煤炭為例,數據顯示,從中長期看,煤炭作為中國主體能源的格局或將延續。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說,綜合權威機構研究成果,到2020年、2030年、2050年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由目前的66%逐漸回落到62%、55%和50%左右,煤炭消費峰值在45-48億噸。
長遠來看,大力推進節能減排,逐漸改變目前的能源結構是治理霧霾的治本之策。長春市環保局副巡視員張斌認為,中國還是一個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經濟發展和能源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如果能夠大規模地減少對煤炭的使用,霧霾發生頻率會有很大的下降。
中國2014年公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著力優化能源結構,把發展清潔低碳能源作為調整能源結構的主攻方向。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
為了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率,中國數十個省區市已提出“煤改氣”計劃,通過“壓減燃煤”來治理空氣污染,然而一些地方“氣荒”現象也隨之凸顯。
中國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接連發布文件要求,各地在發展“煤改氣”、燃氣熱電聯產等天然氣利用項目時須先落實氣源和價格,并根據資源落實情況均衡有序推進,不能“一哄而上”,避免供需出現嚴重失衡。
除了天然氣大有作為外,張斌認為,風能、核能、生物質能源開發和利用也需要加速。“這些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需要以科技為支撐。因此,加速能源結構調整,加大對環保科技研發投入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