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并非給全球帶去了災難,反而是給一些國家和地區帶去福利。
當下,眾多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深感焦慮,一些人甚至認為,中國將引發全球衰退。不過,有分析卻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并非給全球帶去了災難,反而是給一些國家和地區帶去福利。
瑞士信貸駐倫敦全球經濟和策略部門聯席主管Neville Hill稱,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5年來的最低增速將為西歐和美國的消費者與企業帶來提振。原因如下:
當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兩位數時,對原材料的巨大需求推高了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這損害了西方經濟體消費者的購買力,而隨著成本上升損及利潤,這也削弱了企業信心。
現在,這種情況正在逆轉。不斷下滑的大宗商品價格提振歐洲和美國消費者,同時推動公司利潤增加。
Hill周二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對發達國家來說,這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意外收獲,但不利于新興市場國家。
與此同時,中國出廠價通縮以及出口價下降,使得從T恤、工具、玩具到電視等商品更加便宜,美國和歐洲消費者得以在本地餐館和影院消費更多。
Hill認為,中國正在出口通縮,但是對西方國家來說,這是一種好的通縮,而不是壞的通縮,因為這種通縮降低購物成本,但工資水平在上升。
這種觀點是微妙的。亞洲新興市場將繼續因中國疲軟而受到沖擊,巴西和南非等大宗商品出國將受損。另一個風險是金融市場信心。中國經濟放緩加劇可能導致全球動蕩,幷引發全球性拋售。
但是,對諸如美國這些對中國出口比重占GDP比例較小的西方大型經濟體來說,負面影響是可控的。
Hill指出,中國經濟放緩一直被與大宗商品價格的這輪下跌聯系起來,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使全球經濟增長模式的平衡性大為改善,美國和歐洲的需求也因實際收入的增加而上升。
第三季度中國GDP增長6.9%,為2009年第一季度以來最低水平。全年增速可能是1990年以來最低的。中國政府已經明確表示,未來五年經濟增長速度不會低于6.5%。
中國正在將一個規模超過10萬億美元、以債務驅動投資和出反 ?導向為主的經濟模式向著一個以消費指出和服務為主導的、更可持續的經濟模式轉變。這種轉變意味著大宗商品需求減少。
對歐洲和美國來說,近期經濟增長的改善歸功于大宗商品價格的走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