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國銀行業經營實力、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風險管控能力、改革開放的水平以及銀行業監管能力和有效性不斷提升。
“十二五”期間,我國銀行業經營實力、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風險管控能力、改革開放的水平以及銀行業監管能力和有效性不斷提升。展望“十三五”,銀行業發展既有經濟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以及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等帶來的挑戰,也有轉型發展的機遇。在新的時期,必須以提高金融資源配置的整體質量和綜合效率為中心,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從今天起,本報在“盤點”十二五“展望”十三五“專欄推出”銀行業改革創新亮點系列報道,聚焦新時期銀行業發展的新動向,敬請關注。
中國銀監會日前發布了銀行業“十二五”成績單: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有法人機構4091家,境內機構網點達21.6萬個,基本實現了城鄉金融服務全覆蓋。截至2015年9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192.7萬億元,在金融業中占比超過90%,比2010年末增長102.2%;平均資產利潤率、資本利潤率分別為1.2%和16.1%,顯著好于國際平均水平。
“十二五”期間我國銀行業快速發展、盈利能力增強,主要得益于股份制改革和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李建軍說。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五年金融和銀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包括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發展普惠金融;等等。
“根據《建議》精神,”十三五“期間,銀行業要全力以赴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效率,要把握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平衡,要持續推進銀行業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銀監會政策研究局副局長廖媛媛表示,銀行業要在業務管理的創新和改革上下功夫,推進銀行優化信貸結構,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各銀行結合自身資源的稟賦,制定差異化競爭的中長期發展戰略,”講增速“向”講轉速“轉變;由”講數量“向”講質量“轉變;由”講占比“向”講戰略“轉變。”廖媛媛表示。
“十三五”期間還應更加注重金融的安全,把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穩健安全是銀行業持續改革、健康發展的前提,要持續提升銀行業金融機構對信用市場、流動性操作風險等方面的識別應對能力,加強全面風險管理能力,加強信息科技安全系統建設,堅持風險為本的監管原則,進一步強化風險監管,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的合法權益,不斷提升銀行業系統性風險監管有效性,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廖媛媛強調。
銀行業在各方面發展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伴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銀行業準入門檻的降低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銀行業競爭激烈,盈利水平不斷下降,面臨新的發展轉型。”李建軍說。
記者了解到,各主要銀行正在緊鑼密鼓地布局“十三五”。比如,國家開發銀行提出,著力深化改革、著力創新發展、著力服務戰略、著力防控風險,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工商銀行將“十三五”時期的轉型目標形象地描述為“過三關”,即突破資產質量關、業務轉型關和改革創新關;建設銀行提出,將對標國際先進同業,立足當前實際,打造“最具價值創造力銀行”;交通銀行則明確全面建設“國際化、綜合化”及財富管理特色突出的一流大型商業銀行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