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奪回我們失去的市場,而不是保護價格。
盡管現在全球市場已經充斥著大量原油,但是明年某一時刻,伊朗原油的進入還要讓供求的天平變得更加傾斜。與西方達成核問題協議,換取了制裁的解除之后,德黑蘭打算盡可能快速地增產,但這在已經供過于求的情況下對油價意味著什么自不待言。對于伊朗后制裁時期的原油生產前景,以及全球原油市場可能受到的影響,彭博社是這樣報道的:
伊朗石油部長贊加內(Bijan Namdar Zanganeh)一再宣稱,德黑蘭將在制裁徹底結束之后的若干周內,就可以將原油日產量提升100萬桶,而制裁預計2016年上半年就會結束。國際能源署估計,制裁結束后的六個月內,德黑蘭就可以將日產量提升到360萬桶,較之目前高出80萬桶。這就意味著,伊朗的原油生產將達到201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無論怎樣,伊朗明年就能恢復生產,而他們的原油大部分都將是銷往南歐,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重新贏得法國、意大利和希臘等失去的客戶。制裁迫使歐洲國家不再購買伊朗的原油,南歐國家紛紛轉向沙特阿拉伯、俄羅斯和伊拉克。分析師們認為,要奪回自己的市場份額,伊朗將不得不提供比沙特和俄國更廉價的原油……”
換言之,伊朗的石油部長贊加內已經向能源世界的其他玩家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息:“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奪回我們失去的市場,而不是保護價格。”
不管伊朗原油日產量到底是增加50萬、80萬,還是他們自己預計的100萬桶,這些都只能讓全球市場供過于求的局面雪上加霜——目前,供給已經超過需求近200萬桶了。當然,眼下的供過于求局面相當程度上已經被油價消化吸收了,但是伊朗因素還沒有,這就意味著現在已經不到50美元的油價還有進一步下跌的空間,具體跌多少則要看伊朗增產的幅度和速度了。
對于原油買家來說,這當然是個天大的好消息,但是賣家卻會因此夜不能寐。哪怕在現在的低價格之下,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的美國頁巖油企業還能夠不斷尋找各種方法來整合自己的生產流程,開發新技術來提升產量,但是如果已經薄如紙片的利潤率再遭到進一步的打擊,他們恐怕無論如何都堅持不下去了。對于那些產油國來說,麻煩或許還要更大,因為他們的國家預算和主權償付能力都季度依賴于原油帶來的收入。在阿拉伯之春后,為了穩定局面,安撫難以統治的大眾,這些國家許多都大大增加了各種支出,現在削減任何相關預算,都會讓此前的努力付之東流。
在歷史上,面對類似局面時,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常常都會選擇削減產量,矯正供過于求的問題,但是這一次,沙特似乎更愿意為了產油國的根本利益犧牲眼前利益,而其他的國家,要單憑自己的能力去減產到足以推動油價大幅反彈的地步,又都是根本無法勝任的。伊朗也是歐佩克的重要成員,看上去,他們似乎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新供應會對油價造成怎樣的影響,相反卻對其他產油國擺出一副“給我們騰塊地兒”的姿態。如果說2015年對于全球原油市場而言是一個糟糕的年頭,那么2016年只能說是沒有最糟糕,只有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