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合并對整個中國互聯網,尤其是O2O領域未來的走勢影響巨大。
“美大”合并對整個中國互聯網,尤其是O2O領域未來的走勢影響巨大。
老蔡是上海一家火鍋連鎖店的老板,十一長假剛剛結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就接到了來自美團銷售的一個電話:“對不起,上次簽的合同要終止了,我們和點評合并了。”
感到意外的不僅僅是像老蔡一樣的飯店老板,還有當事兩家公司的員工。據說美團的PR直到最后一刻還在組織媒體辟謠:“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是謠言,大家不要輕信。”甚至有員工在十一前剛剛通過面試,從美團跳槽到大眾點評,從國外度過一個假期回來發現,居然又回到了老東家。
要知道,這對相愛相殺的冤家之前互相傾軋已久,甚至今年6月,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員工還直接赤膊上陣大打出手,短短不過幾個月就突然放下武器搭伙過日子了,讓人好生費解。
相信商業模式還是相信資本?
美團內部郵件中說:“從相殺到相愛轉變只需一個長假,從愛情到婚姻事業必須長期經營。”王興和他的美團看似沉醉在合并的喜慶之中。而據互聯網投資行業的知情人士透露,作為合并雙方的投資方,紅杉資本或許才是幕后的真正推手。
領英中國的CEO沈博陽在微博中這樣說道:“大眾點評與美團宣布合并。恭喜張濤,恭喜王興,更恭喜背后的推手紅杉資本@沈南鵬。紅杉同時是點評和美團的A輪投資人。這個合并對整個中國互聯網,尤其是O2O領域未來的走勢影響巨大。一個新的入口和平臺就此誕生,拭目以待。”
兩巨頭的兼并,不外乎有外力的推動。根據美團網相關負責人指出,這次合作得到了阿里巴巴、騰訊、紅杉等股東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紅杉,在第一時間就出來表態更讓人玩味,許多人認為,對在O2O這條賽道上賭了十年的紅杉來說,耐心和資金都已經逐步耗盡。在此之前,紅杉已經對這兩家公司合計注資五次,可謂下了重注,如果市場發生變化,O2O企業無法延續之前的高速增長,風險將會急劇增大,而全球資本市場的波動更會放大這種風險。
縱觀整個2015年的資本市場,已經不能用跌宕起伏而應該用匪夷所思來形容。中國股市第一次讓全球的資本市場驚出冷汗,對于過去,納斯達克和紐交所是所有國內互聯網公司夢寐以求的上市地,之前在回歸A股的呼喊聲中,更多互聯網公司選擇直接把IPO放在國內。原本有傳聞稱,上海已選定大眾點評作為上交所戰略新興板首批掛牌企業,而隨著IPO的停擺,曾經板上釘釘的注冊制改革現在是否會如期而至又增添了幾份不確定性,這樣一種不確定性對“要么燒要么死”的團購O2O公司來說,可能會是致命一擊。
而對于投資人來說,一旦無法及時退出,失去光環的“獨角獸”會成為手上最燙手的山芋。因此,及時的收手、抱團取暖成為了最符合現有投資人利益的選擇。
“美大”能否大美?
和之前的58趕集以及優酷土豆一樣,這次的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并依然采用了聯席CEO的架構,在世界500強的名單上,近25年只有22家企業采取過聯席CEO的架構,最后的結果都是其中的一方默默退出。
之前我們看到的無論優酷土豆、58趕集還是滴滴快的,合并后都是一方逐漸出局。這次也同樣如此,從目前市場的普遍預測來看,張濤退出、王興接盤新的“美大”會是大概率事件。
從目前的業務層面上來看,大眾點評擁有著美團不具有的UGC商戶數據,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城市,你都可以通過大眾點評來搜索當地的特色美食餐館,在大眾點評的巴黎數據庫里,你能查到的餐廳超過16000家,你甚至還通過大眾點評在土耳其的小村莊內發現說漢語的餐廳,而這些核心數據是否會提供給美團依然很難說。
而美團在中國二、三線城市則有著遠超大眾點評的影響力和覆蓋能力,移動端活躍用戶和成交規模均已超過90%,月活躍用戶有兩億多,并且超過20%的日訪問。在區域市場中,百城建站和星火計劃,將其服務范圍從一線城市擴展到200多個地級市、1100個縣級市。基于此,美團加快了對線下服務能力團隊搭建,迅速在各個品類滲透和商戶服務方面打下基礎。
可以預見,隨著兩家公司的合并,未來新公司的目標將會是通過資源優化、數據共享、人員精簡、減少補貼等方式來減少虧損、甚至扭虧為盈。
“O2O巨嬰”如何收場
兩家公司占據O2O領域85%左右的市場份額,具體估值應該在150億-200億美元之間。如果說雙方合并會1+1大于2,其體現之一就是融資額應該會比之前的單獨融資更樂觀。
許多人都難以理解,投資人這種樂觀從何而來?200億美元的估值也就意味著未來的新“美大”將會成為中國排名前五前六的大互聯網公司,除了BAT、京東和小米之外,沒有一家企業敢說自己值那么多錢,而無論是老牌的BAT還是新崛起的京東和小米,他們所在的行業狀況都比O2O更明朗,盈利前景更清晰,也已經形成了各自的護城河。
而整個O2O行業,卻始終存在著規模和利潤難以兼顧的尷尬。每個垂直行業要想賺錢,就必須先以龐大的人流規模優勢,向上游議價,而對于餐飲行業來說,上游的店家極其分散,價格敏感度也很高,要吸引龐大的規模就必須付出高額的補貼,最后就是做得越大、虧得越多。而補貼能培養用戶習慣和忠誠么?從目前的效果來看并不好。
O2O的另外一個邏輯是平臺掌握龐大的消費數據,做金融方面的嘗試,美團的掃碼和大眾點評的閃惠都是這種邏輯,也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果,可無論是大眾點評還是美團,最大的尷尬在于只能控制消費場景,卻無法控制支付工具,就算培養了用戶習慣,最終只能成為阿里和騰訊的支付工具倒流。
2015年是合并之年,之所以合并是因為越來越多的投資人發現科技創業公司已經處于一個過度膨脹的泡沫階段,身處泡沫之中的我們可能會看到不止一家“僵尸獨角獸”之死,O2O行業這些年來的高速發展,養活了一群根本無法創造財富的假高科技公司,當潮水退去的時候,希望新的“美大”還能站在臺中央。